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98kkknv/文化溢芬芳幸福滋味浓——嘉峪关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纪实
遥望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聆听战火纷飞的沧桑岁月。作为“甘肃省推进戏剧大省建设优秀剧目”的大型四幕秦腔《北漠尘清》,诗意地再现了嘉峪关的历史作为,找到了长城最深邃的记忆——嘉峪关,以一张城市文化新名片再次闪亮众人眼球。
文化是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近年来,我市一手厚植文化底蕴,一手发展文化产业,立下了城市发展与文明传承深度融合的文化强市目标。
文化的“种子”,扎根在雄关大地
冬日的午后,在东湖锻炼完身体的张大爷,习惯性地来到这里的自助图书馆翻翻感兴趣的书籍。“老百姓的生活变化太大了。以前那些日子,仿佛就在昨天。”张大爷感叹道。
曾几何时,文化设施短缺、文化生活贫乏,相当多的市民一年到头读不到几本书、看不上几场电影。人们渴望文化知识,增长眼界;人们期盼文化娱乐,丰富生活。如今,唾手可得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在我市遍地开花。
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近年来,我市在城市,已建成文化馆、图书馆、少儿图书馆、美术馆;全市21个社区均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满足市民就近、便利、快捷的借阅需求,在东湖景区、雄关广场、联通广场、昌盛社区、酒钢体育馆、市图书馆广场等6处分别建成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
弦歌处处,城乡共飨。
为了改变农村文化事业的薄弱局面,近年来,我市在三镇建成综合文化站,并全部配套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音响及办公等设备;在17个行政村建成文化活动室;为20个农家书屋配备了图书和图书借阅设备,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家书屋和“乡村舞台”建设行政村全覆盖。同时,在5个行政村建成了农村文化大院,并配备了舞台演出灯光、音响、观众座椅等基本设施,为农民群众搭建了公共文化活动平台。
文化的“鲜花”,绽放在群众之中
“现在我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文艺演出、观赏节目都应接不暇,虽然已经退休在家,但这些丰富的活动让我感到党和政府时时刻刻都在关心我们,想着我们。”退休老人张秀英感慨地说。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把文化作为打造城市品牌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点睛之笔”,积极创新文化载体,开展文化活动,打造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
“雄关大舞台,有梦你就来。”从年开始,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服务百姓”的原则,我市倾力打造了“雄关大舞台”群众性文化活动。活动一经举办,便受到了广大市民的青睐,被百姓亲切地称为“咱家门口的‘星光大道’”。
这仅是我市文化惠民活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活动内容异彩纷呈,丰富多彩。在主要节庆期间,以主题活动为主线,举办
“一村一戏”“低收入家庭免费培训”“民俗雄关—非物质文化展演”“古韵雄关—首届魏晋砖壁画复制”“大美雄关美术创作”及“文化精准扶贫—志愿者入村”、全民阅读主题活动、“农村文化艺术月”等一系列主题突出、影响广泛的群众性文化惠民活动。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持续的开展,基本形成了“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文化活动氛围,极大地活跃了我市城乡文化生活,调动了城乡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什么样的文化记忆,在人们逐渐老去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是乡风乡情,是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市,“乡愁”又回来了。
我市建成了嘉峪关市民族民俗档案展览馆,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珍贵档案再现嘉峪关历史进程中灿烂的民俗文化和健康向上的根脉,还成立了嘉峪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和以表演传唱嘉峪关小调乡土文化为主的嘉峪关市民间艺术团。
目前,我市共有省级非遗项目7项,市级非遗项目20项,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2人。已建成的10个非物质文化遗传习所和8个生产性保护基地,坚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培训等工作。
文化的“果实”,挂在产业的“枝头”
说起文化,老百姓并不陌生,因为它已经融入百姓生活中。但是说起文化能生钱,不少老百姓就要皱眉头,距离感就出来了。
那么文化如何“落地生根”,创造出财富呢?这就不得不提文化产业,这个将“文化”与“产业”进行了深度融合与再造的新兴领域。
把文旅融合作为重要增长点,是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向之一。
我市不断推进文化与旅游、生态、体育、科技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多点支撑的发展大格局,紧扣资源转化,丰富拓展旅游产品,打造关城大景区五大项目和五大特色小镇等一批龙头项目,推进产城、景城一体化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就好比一对孪生兄弟,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文化产业欣欣向荣,便可为文化事业添砖加瓦;文化事业蒸蒸日上,便为文化产业发展筑牢根基。这一点,在我市文化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印证。
我市把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超前谋划、科学布局,形成了文旅商体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我市相继实施了玉龙湾文化生态园、亚龙湾欢乐园和峪泉古镇古街等一批文化旅游配套项目。持续放大嘉峪关关城和方特的品牌带动效应,加快实施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新城草湖湿地公园等项目。我市还依托国际铁人三项赛、国际滑翔节等品牌赛事,培育了卓士力冰雪文化产业园、迈迪卡丁车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体育产业园区,形成了包括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体育、文化休闲等多门类的文化产业体系。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4万人次,旅游收入完成57.21亿元,分别增长22.1%和26.2%,文化旅游带动第三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记者朱玲)
本期编辑:黄鹏
嘉峪关新闻网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