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保护嘉峪关民间小调,充分挖掘、整理其艺术形式,形成文字化和数字化非遗资料,近日,嘉峪关市对省级非遗项目“嘉峪关民间小调”进行了调研,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研究馆员胡文平,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嘉峪关市文化馆馆长、研究馆员米金锁,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嘉峪关市音乐家协会主席李建荣参加调研。
嘉峪关民间小调是历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作的,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年,嘉峪关民间小调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于民间小调句式简短,通俗流畅,内容生动活泼,人们容易记、容易唱,所以在那经济文化落后的历史阶段交流传播比较广泛。小调的节奏规整,歌唱形式以独唱为多,其次为对唱和一领众和等。歌词格式多样,除七字句外,也有长短句式;除二句、四句常见外,也常有非对偶的三句、五句等结构,加上衬词的丰富多变和格律化,使小调的曲式结构较之号子、山歌更为成熟且富于变化。小调题材广泛,从重大政治、社会事件至日常生活、风俗、爱情等,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此次调研工作,既是对嘉峪关民间小调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和整理,为其整理成曲谱奠定基础,更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嘉峪关民间小调。
原标题:《嘉峪关市组织开展省级非遗项目“嘉峪关民间小调”调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