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壁画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了解和复原古代社会面貌、认知古代社会生活的直观实物资料。
提到古代壁画,大家首先想到敦煌飞天。其实呢,中国是壁画大国,遗产丰富,远远不止莫高窟一处。之前,小精灵已经做过了多期敦煌壁画的介绍,这一次,让我们来欣赏更多国宝级作品!堪称中国壁画界的“顶流”,修复考生速看,你不能不知道哦!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龙泉村
永乐宫是始建于元代的大型道教宫观,内存壁画面积达到平方米,分别画在无极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永乐宫壁画不仅是我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杰作,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巨制。
其中三清殿是主殿,最精彩的壁画当属《朝元图》,高4.26米,全长94.68米,总面积为.34平方米。西、北、东三壁上,总共绘制了个人物形象,描绘了群仙朝拜元始天尊的情景。
壁画中人物服饰冠戴华丽辉煌,袍服、衣带上的长线条刚劲畅顺,承继了唐、宋以后盛行的吴道子“吴带当风”的传统,准确地表现了衣纹转折及肢体运动的关系,造就了迎风飞扬的动感。
用色采用重彩勾填,在大片的青绿色块上插入白、黄、朱、金等小块亮色,色彩厚重而丰富。冠戴、衣襟、薰炉等处沥粉贴金,绚烂夺目。
北京西郊翠微山南麓
法海寺是明代皇家寺院,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寺内的大雄宝殿内保存了完整的明代巨型壁画,面积.7平方米,共绘77个人物,分布在东西壁、北壁和佛坛背屏,所绘内容是佛众菩萨、二十诸天、飞天仙女等。北壁东西两侧的《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是重要作品。
▲东西壁:四菩萨、六菩萨、十方佛
▲北壁《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
法海寺壁画是我国明代壁画之最,是元明清以来现存少有的由宫廷画师所做的精美壁画,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即使在敦煌壁画中,画师也时有疏漏的时候,甚至还有尚未完成的半成品,但在法海寺,壁画上每一组线条都如行云流水,流畅自如,绝无二次描摹补涂。
壁画在绘制上采用了沥粉堆金和叠晕烘染技法。沥粉堆金运用了贴金、混金、描金、拨金等多种用金的装饰技法。金粉堆砌令每一条轮廓线都独具浮雕般的立体效果,这是敦煌壁画或永乐宫壁画所不具有的。
叠晕烘染将颜料层层叠染,有时候晕染达到七层之多,采用上等的青金石、水晶、朱砂等天然矿物质和植物颜料,重彩设色,至今仍保持着鲜艳的色彩。
让人震撼的《水月观音》像位于正殿佛像背后,高达3米多的水月观音衣袂飘飘,周身缠绕着一条朦胧的白色轻纱,纱上缀有六棱花,每朵由48根金线组成,细如蛛丝,精妙至极。
河北省石家庄市杜北乡上京村
毗卢寺始建于唐天宝年间,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寺。壁画保存在毗卢殿和释迦殿,以正殿毗卢殿四壁平方米儒、释、道合流的水陆画最为精彩,共绘有个人物,分上、中、下三排。内容除了佛教、道教的天神地祗和儒家的古贤孝子外,还有一部分反映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和往古人物。
壁画由民间画工完成,采用了工笔重彩和沥粉贴金技法。场面恢宏、布局合理,被西方壁画专家称为“东方维纳斯”。
永乐宫壁画、法海寺壁画、毗卢寺壁画和敦煌壁画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壁画”。这些壁画绘于洞窟或寺观中,内容多为宗教题材、形象多为神鬼妖怪,富丽堂皇的场景引人赞叹。它们是古代壁画中的杰作,但还不代表全部。
壁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2万年前的史前时期,古人就在岩石上凿刻或绘制图画,记录生活场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渐进繁盛,遗憾的是流传至今的绘画作品真迹极其罕见,更多依靠宋元时期的摹写作品做研究。随着文物考古的发展,丰富的出土壁画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出土壁画大量属于墓葬装饰的一部分,随着壁画在墓葬中应用的广泛与成熟,北朝晚期的墓葬壁画逐渐制度化,成为身份等级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帝王、贵族的墓葬壁画,甚至由当时一流画家构思、绘制,这些无疑都推动了壁画艺术的发展,因此至隋唐时期,墓室壁画进入到历史的巅峰时期。
辽宁省辽阳市太子河两岸
辽阳汉魏壁画墓群是中国东汉魏晋时期石室壁画墓群,是东汉魏晋时期的重要文化遗迹。这些年前的墓原来都有高大的封土堆,墓室由淡青色石板构筑,墓内皆有壁画,直接绘在石壁上,比敦煌壁画还早年。
壁画以表现墓主人经历和生活题材为主,是研究汉魏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可多得的资料。
壁画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乐舞百戏图》。画面以建鼓为中心安排人物的构图位置,将观者放置于上角,余下大面积描绘杂耍之人。设色以红为主,间以黑、棕色。绘者借着质朴的手法,充分表现出人物动态特征和当时社会风貌,尤其展现出我国古代杂技的卓越成就。
甘肃省嘉峪关、酒泉、敦煌市
魏晋壁画墓位于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处的新城乡戈壁滩上。在嘉峪关以东至酒泉市以西20公里的范围内,共有0多座魏晋时期(公元一年)的地下壁画砖墓群,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
一年先后发掘了13座,其中8座是彩绘砖壁画墓,共出土壁画砖余块,以六号墓的数量最多。大多为一砖一画,笔法简练、形象生动,系统反映了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俗、科技等内容,其绘画以中国传统的写实手法为主,早于莫高窟艺术,填补了魏晋时期绘画艺术的空白。
山西博物院藏
山西的壁画资源丰富,涵盖了从汉代、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直到明清不同朝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风格的壁画。如果你是古迹爱好者,山西是不容错过的一站。单单北朝时期的墓葬壁画,就填补了美术史上的绘画空缺。
徐显秀墓壁画(出土于山西省太原市王家峰村)是中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南北朝时期壁画墓。彩绘壁画约有平方米,气势恢宏壮观,形象生动写实,色彩斑斓如新。各类人物、马匹、牛车、神兽,各色仪仗、兵器、乐器、生活什物和装饰图案应有尽有。
水泉梁墓壁画(出土于山西省朔州市水泉梁村)也是山西地区发现的规模较大、整体保存较为完整的北齐壁画墓之一。遍布墓室及甬道的彩绘壁画,生动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娄睿墓壁画(出土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王郭村)是南北朝时期中国绘画艺术的代表作。壁画内容丰富,涉及的事物众多,充分体现东安王娄叡骄奢淫逸的生活。画师技艺高超,善于绘画鞍马人物。其中《鞍马游骑图》是首批国家禁止出国的文物。
九原岗墓葬壁画(出土于山西省忻州市下社村)内容包罗万象,可以说是北朝社会的一个缩影,有中国同时期墓葬中面积最大的《狩猎图》和体系最为完备的《升天图》,而且《升天图》里有很多山海经里的神怪,对于研究山海经是非常重要的材料。
《门楼图》长3.2米,高3.5米,是中国首次发现的双柱式结构古建筑图样,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斗拱结构古建筑资料,比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五台山发现的唐代佛光寺东大殿斜拱构造建筑早了多年。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代的纸质和绢制画卷存量很少,要了解唐代绘画艺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墓室壁画。唐代墓室壁画是中国古代墓室壁画的巅峰之作,在绘画史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壁画多出自最优秀的画师之手,代表了当时最精湛的绘画水平。
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20多座唐墓的壁画精品近幅,达多平方米,是全国珍藏唐墓壁画数量最多、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博物馆。馆藏包括《阙楼仪仗图》(出自懿德太子墓)、《客使图》《马球图》《狩猎出行图》(出自章怀太子墓)、《宫女图》(出自永泰公主墓)等。这些壁画描绘了当时的仪礼规范、生活习俗、服饰特色、娱乐方式与建筑风格,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尤其是贵族生活和精神追求的重要形象资料。
▲《阙楼仪仗图》(局部),懿德太子墓
▲《客使图》、《马球图》、《狩猎出行图》(局部),章怀太子墓
▲《宫女图》,永泰公主墓
▲《乐舞图》,韩休墓
▲唐代壁画中的侍女像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
年至今,共出土了12座辽金时代的壁画墓,出土随葬品余件,尤为珍贵的是绘在墙壁上的彩色壁画,总面积余平方米,20余个题材,共计98幅,对研究辽代历史、文化、天文、民俗、服饰等有着重大意义。
▲上:《备茶图》;下:《出行图》
▲《温酒图》《备经图》《备装图》
张世卿墓中的《散乐图》,长2.5米,宽1.8米,人物12个。11人组成乐队,每人手中持一种乐器,1人手舞足蹈,场面极为壮观。
绘制在墓顶的《天文图》,把中国传统的二十八宿记星法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记星法融合在一起,中西合璧,为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史提供了珍贵史料。
壁画美学、艺术、科学价值巨大,比纸本绢本耐保存,但也面临着破坏风险。自然环境因素导致起甲、酥碱、空鼓等现象;大气污染和游客数量增加都会带来威胁。很多地方古代壁画的日常监测和维护几乎空白。
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年在敦煌研究院成立,并在新疆、西藏、宁夏、内蒙古、河南和河北建立了工作站,这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期待在未来,会有更多专业人才加入到壁画修复和保护的行列中,让精美绝伦的壁画永世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