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展示第五届中国诗歌发现奖获奖作品胡杨燎 [复制链接]

1#

获奖

诗人

胡杨(甘肃)

胡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参加第23届青春诗会。甘肃诗歌八骏、研究馆员、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曾多次被港、澳、新加坡等报刊转载。出版诗集《胡杨西部诗选》《敦煌》《绿洲扎撒》及各类专著30余部。有散文和诗歌入选中学生阅读教材和大学选修教材,作品曾荣获*河文学奖、敦煌文艺奖等。

获奖作品

胡杨

Worksdisplay

_

绿洲扎撒(组诗)

罗布人村寨

塔里木像一条游蛇

闪光的诱人的腹部

挤满了胡杨树

沙漠的金子

小木船一次次运送

波涌浪疾

每一次都有惊无险

到了秋天,羊群

只是必不可少的装饰

牧人从大田里背回了玉米

把它们挂在树杈上

大家像一棵树一样开心地喝酒

直到酒香

把胡杨浑身的叶子熏醉

敦煌以西

从前,一直以为

绵延的麦田

就是敦煌的边界

从前,一直以为

一条溪水,会流很远很远

一条河流

就更不用说了

从前,跟着马车

一直以为,马车可以碾碎

所有的戈壁

可从戈壁上慢悠悠回来的马车

卸下盐、煤和柴火

自己像喘气的老头

驴马要歇息好几天

敦煌以西,掩埋了

一半儿的春天

一半儿的夏天

一半儿的秋天

一半儿的冬天

不服气的人走进去了

再也没有回到村庄

成了那一半季节的人

清明

就为了等那一场雨

早就备好了种子

就为了等那一场雨

手在半空中停下

所有的云

都没有看见

如果一场雨可以用来哭泣

那么,这一生积攒的辛酸

都会成为这盐碱地的白霜

风吹过了

卷起一层

风停下来

又是白茫茫一片

油灯

母亲从旧家具里取出油灯

她说

她要找一件东西

屋里灯火辉煌

可她一直说黑

点上一盏油灯

她就安静下来了

这儿翻翻

哪儿瞅瞅

一阵欢喜的样子

像是找见了宝贝

新店台

走出敦煌,你相送

最后的雨水

归来的河流

被粗壮的白杨树环抱

村口,被高高的火车路基阻挡

母亲,穿过涵洞

在小树林拣柴火

过路的小汽车

一闪而过

东南西北的风

吹过新店台

只有你停下

看村庄的*泥小屋

又矮了一截

走进敦煌

榆钱如金

像你的笑脸

南戈壁

向南,蜃景一页页翻过

最后一页

是戈壁

向南,蜥蜴偷偷地窥视

每一个微小的闯入者

接下来

或者猛烈地厮杀

或者惊恐地逃走

向南,炊烟刚刚融入

就已经消散

一阵寒风

扫尽人间烟火

向南,有狐狸倏然闪过身影

倏然又不见了

人们回头看了看

自家的鸡舍

沙雀子咕咕咕的叫声传来

可能会有几十个接力者

向南,南戈壁

先人的安睡

不可惊扰

荒芜的春天

那一年,沙漠上的春天

被风打落

几棵杏树

杏花落满一地

那一年,毛驴车运回了种子

屋角的木耧在大风中

响了一夜

那一年,镰刀割破了手

血流在麦子上

麦子发芽了

田野上的芨芨

秋天,泉水漫延的石滩

白色的,是芨芨草

它坚硬的枝干

细腻而绵长

它渴望天空的蓝

它有针的锐利

一丛丛

一簇簇

它会撑起哪颗星星

而又刺破哪一缕星光呢

石头井子

羊群被一场风雪卷着

眼看它们就要成为

一块块石头

羊群和飞旋的雪

分不清

哪是雪

哪是羊群

可就在这时候

所有的雪

被一鞭子抽碎

石缝里涌出泉水

羊群渴饮一番之后

终于冲出了

垭口

昌马

山顶山上一直挂着

一层层白白的雪

像是凝视的眼睛

透过酷热的阳光

看见零零星星的村庄

马匹,在河沿

饮水食草

整个河谷的宁静

是河水带来的

它能让人安眠

让人做一个好梦

早晨或*昏时分

炊烟和霞光交织在半空

似乎要织出一块棉布

让生活有了一个浪漫的高度

沙漠中的树

看见它的人

都没有把它当成一棵树

看见它的人

眼睛一酸

忍不住流泪

如果你是一个独行者

如果你觉得沙漠像一张羊皮

裹着你

像一根鞭子抽打你

一棵树,就是你心里

一座安宁的房子

长城地带

深秋了,戈壁的夕阳

挡在长城下

在长城的一侧

奔跑,像是一整队

巡逻者

深秋了,秋天像是停在了

一棵老梨树上

梨子绿油油的

等待一场霜

霜还早

那些巡逻者刚刚隐匿于黑夜

老人们就在长城上面扎了密密麻麻的

白刺

怕孩子门爬到树上

抢秋天

阿尔金南山

向着太阳的一面

狂风起处

羊毛翻卷

向着星星的一面

牛粪火忽明忽暗

一点点的温暖

就能点燃

帐篷之外的严寒

阿尔金山之南

一个牧人唱了接羔的歌

另一个牧人

在半山腰

应和了几句

城墙下的春天

几棵梨树

时时刷新飘落的尘土

从垛口上看出去

梨花带雨

三两个人从梨树下走过

几棵梨树的春天

像一阵风掠过

古老的城,陈旧的砖

似乎一瞬间

就被这些梨花

翻新了

马驹子来了

雪还没化

马驹子就来了

在毡子上打一个滚

就尝试着站起来

摔一个跟头

又一次,摔一个跟头

几次之后,它居然站起来了

像一匹真正的马

远处,春天的草色

正滚滚而来

像是无数的马驹子

获奖

评论者

燎原(山东)

燎原,当代诗歌批评家,威海职业学院教授。著有中国西部诗歌专论《西部大荒中的盛典》,诗集《高大陆》,批评随笔集《地图与背景》,以及《海子评传》《昌耀评传》等专著多部。主编《神的故乡鹰在言语—海子诗文选》《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昌耀诗文选》等。近年来获第三届泰山文艺奖文学评论奖、星星诗刊年度诗学奖、第六届扬子江诗学奖(年)等奖项。

河西走廊的诗歌地理博物志

——评胡杨组诗《绿洲扎撒》

年,我曾以《出生地中的个人诗歌地理》为题,书写过一篇胡杨的评论(载年第8期《诗刊?下半月》),而“出生地中的个人诗歌地理”,也正是大家都注意到的,胡杨诗歌的标志性特征。时间一去11年,随着他的写作的持续深化,我想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一步看待他的诗歌。

其一,他是当代诗人中少有的、并且是一以贯之的,站在出生地中来书写出生地的诗人。当代诗歌语境中,出生地代表着故乡、家园、以及乡愁。这也是当代诗人涉足最多的一个共同诗歌主题。但胡杨的不同之处在于,当今几乎所有的诗人,都是站在故乡之外书写故乡;而依旧生活在故乡的诗人们,则更多的是站在故乡书写他乡——或者叫做远方。这种现象,源之于一个悖论性的诗歌原理:熟悉的地方没有诗意,诗歌仅只存在于远方。从这个角度上说,胡杨的写作打破了这一定式,他是唯因熟悉才体会到了深层的诗意,并于熟悉中发现了陌生,因之,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贴地而生的扎实地域经验。

其二,建立在以出生地为核心的,亘贯河西走廊的全地形个人地理空间。与当今诸多诗人的故乡指向某个特定的山乡或平原村镇不同,阅读胡杨的诗歌我们会发现,他的出生地地理范围很大。他本人的出生地是敦煌,工作生活之地在嘉峪关,而作为一个媒体人、地理文化考察者和诗人,他的基本活动区域则包括了从兰州以西的整个河西走廊。而这一区域,正是古代甘肃的甘州与肃州,属于同一地理文化场态,也因此,他又顺理成章的,将其出生地扩展为包括了整个河西走廊的个人地理文化空间。而前边说到的“全地形”,是一个描述山地越野车通过能力的概念,是指一部性能良好的山地越野车,所能通过的所有复杂地形。而整个河西走廊,几乎就是一个汇聚了各种地质地貌和植物生态、乃至民俗生态的“全地形”。这种“全地形”对任何一位诗人来说,都是一种罕见的丰厚资源。而胡杨本人,就是这样一部性能良好的山地越野车。他不但具有充分消化这些资源的能力,更全盘承接了这一资源。所以,他基于个人地理的整个诗歌空间,显得特别辽阔、丰富、多彩。

其三,西部诗歌之后,一种诗歌写作类型的重新开启。一说到河西走廊,我们立时会想到它是一片盛产诗歌的区域,因为除了自然生态的全地形,它更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它既是阳关、玉门关、嘉峪关等历史上重要*事关隘的所在地,又有以敦煌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从年代起,它还是以玉门石油基地、酒泉钢铁基地为主体的西北工业基地。而汉唐时代著名的边塞诗,年代的工业建设的抒情诗,尤其是年代初起始的新边塞诗和随后兴起的西部诗歌,不但几乎穷尽了这一地域的诗歌书写资源,更将关于它的诗歌书写,定型于宏大历史风云中慷慨苍凉的山河抒情和关于历史与人生的浩叹。而这种基调,也左右了由此往后一切涉足河西走廊的诗歌书写者。但胡杨笔下的河西走廊则是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这也就意味着,当大家觉得关于这一地域的诗歌只能如此书写,或者不知道还能如何书写时,立足于个人地理空间的胡杨,开启了一种新的写作类型。

其四,胡杨诗歌的核心特征之一:河西走廊的诗歌地理博物志。如果说,西部诗歌发展到最后,大致上变更成了身居他乡的诗人们对于远方的书写,最终形成了以宏大抒情和玄想为特征的不着边际的夸张、滥情与空泛,以至难以为继,那么,胡杨这种站在出生地中对于出生地的讲述,以及贴地而生的扎实地域经验,则于此显示出了力量。他最初也许仅仅是出于一种直觉的驱使,而醉心于这一地域物态的书写,但数十年之后,你则会惊讶地发现,他的这种讲述已构成了河西走廊全景式的诗歌地理博物志。

山脉、河流、戈壁、沙漠、峡谷、驿路、泉水、盐池、沙壕、烽火台、古城、城关、关隘、边塞、骆驼城、居延海、疏勒河、马鬃山、阳关、当金山、新店台、吐火罗泉、裕固族牧人、玛瑙、玉米、棉花、麦子、油菜花、苜蓿、向日葵、黑枸杞、芦苇、胡杨、红柳、桑树、桃、杏、榆、梨园、葡萄、沙枣、野鸭……

这是在前西部诗歌之后的一种书写,也是一种非亲历者和秘密知情者所不能的书写,而这样的书写,则类似于耐心精细的网格填图,它在前西部诗歌无意也无力到达的地方,详尽地呈示了这片苍茫全地形中的各种地理地貌,以及游牧的草原、农耕的田野和各种自然生态,包括与之相应的整个生态链。而这样的书写,不但以它地理生态和人文民俗生态的辨识功能,对接并深化了我们的知觉领域,又以其发掘出的细密鲜活的陌生风景,成为我们新的远方。这就是这类地理博物志诗歌的特殊力量。

其五,胡杨诗歌的核心特征之二:归真返璞的初始化视角和语言表达。

“秋天,泉水蔓延的石滩/白色的/是芨芨草/它坚硬的枝干/细腻而绵长/它渴望天空的蓝/它有针的尖锐”(《田野上的芨芨》)。胡杨地理博物志式的书写,就是由无数个这种细微鲜活,但我们此前从未见到过的陌生图像所构成。而在这段几乎不事修辞、极度简洁的描述里,芨芨草神奇的繁衍方式,它们作为草原精灵的皮实与可爱,与周边环境形成的有机生态系统,却尽在其中。

“几棵梨树/时时刷新飘落的尘土/从垛口上看出去/梨花带雨”(《城墙下的春天》)。当我们关于这一地域的诗歌想象,无不着眼于令人惊异的物象并极尽修辞笔墨时,胡杨这样的轻描淡写则以不露声色的骄傲,暗示了他的美学感受:这片大地的诗意并不完全存在于让人一惊一乍非凡物象中,从城墙上的我的视野中看过去,大地上的所有事物,都是按照自己的常规形态而存在,这就是大地的本质和真相。然而,其本质形态中那种仅为一人独享的阔大安详和暗自喜悦,于此则呈现为更高的诗意。

这样的文字方式,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反修辞的初始化表达。初始化在这里的概念是,从那种已经发展至可供人人共享的程序化、套路化语言系统中退出,以自己仿佛是首次看到的事物本相和由此唤醒的语词系统,来言说这个世界。因此,它是一种极度简约的语言方式,也是唯因对所直面的事物熟悉透顶、以至看透骨相后,才能获得的一种语言方式。由此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直接说出,直抵本相。其实诗歌中的修辞,原本是为求得对于事物更精彩、更具穿透力的表达,而在语言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个伟大成果,但在当下诗歌中,除去那种湮没了主体的过度修辞外,它更泛滥为一种不知所云、似是而非的怪诞造句,诸如我最近所看到的,一首题名这《春日》中这样的诗句:“犹如镰刀的坦率/割去春韭的长衫”。这样的诗句当然不乏别致,但这个“春韭的长衫”,你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出它到底是个什么。而导致这类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作者并没有想清楚自己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本质所在,因而既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说的是什么,当然也就无法以精确的语言去言说。这也反证了胡杨诗歌中这样的一个现象和原理:人在自己至亲至熟的事物面前无需花言巧语,最简约的言说往往即是最透彻的言说,而透彻的言说则来自对于事物认识的透彻。

也因此,胡杨这种初始化的视角和语言表达,不但提供了一种归真返璞、极度简约的表达范式,更对当下诗歌中泛滥化的修辞,形成了一种矫正和纠偏性的力量。如果他在这一方向上更为精粹一些,会使他的更多作品臻于天籁

说完以上这些,我们可以对胡杨诗歌作一个大致性的归纳:胡杨的诗歌,是建立在由出生地血脉传承的个人地理空间中的写作。在西部诗歌之后,他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开启了这一地域诗歌新的书写理念和模式,并以贴地而生的本土经验和数十年之功的写作耐心与积累,构成了一部河西走廊的地理生态与人文民俗生态博物志。在因写作内核的空心化而导致的诗歌修辞的泛滥化的当下,他归真返璞的初始化视角和表达,既为当下的诗歌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和思路,更由此激活了这一广大空间贴地铺展的纵深风景,使之成为我们新的远方。

PART

好书推荐

年诗探索获奖丛书

(四卷本)

由《诗探索》编辑部编选,林莽主编。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发行。丛书分:《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奖作品》《第八届红高粱诗歌奖获奖作品集》《第三届中国诗歌发现奖获奖作品集》《第三届春泥诗歌奖获奖作品集》四卷本,是您了解中国当下优秀诗歌的重要窗口。该丛书印制精美,每卷近个页码。总定价元(含快递费)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