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地质课堂万里长城的地学奥秘 [复制链接]

1#

来源

“自然资源智阅读平台”-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里的地学奥秘》

作者:胡红栓/主编刘扬正/本篇撰稿

提起万里长城,中国大地可谓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作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也是蜚声海外,名震环球。

有一首长联,对万里长城作了高度概括:“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迄元明,上下两千多年。有多少将帅元戎、戍卒吏丞、百工黔首,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丰碑瑰宝。跨峻岭、穿草原、横翰海、经绝壁,纵横一万余里。望不断长龙雉堞、雄关隘口、亭障烽堠,有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月宫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的确,万里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明的丰碑。

长城最早筑于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我国*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古草原上的诸少数民族如匈奴等族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这些北方少数民族多以游牧、狩猎为生,“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男子从小就学习骑射。“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因此,一到成年,“尽为甲骑”。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行动迟缓,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他们的袭击和掳掠。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以防匈奴等南下掳掠,同时也为了能抽调主要兵力,用于列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和保卫战争,完成统一大业。

最早的长城形成后,历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长城超过公里的有三个朝代:一是秦始皇时修筑的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的万里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东止辽东的内外长城和烽燧亭障,全长1.3万公里;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畔的长城,全长.8公里。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总计起来,在5万公里以上。这些长城的遗址分布在我国今天的北京、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辽宁、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和山东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就有遗址1.5万多公里。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在冷兵器时代,长城防御体系的*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秦时,“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汉武帝时,“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而且在事实上,秦皇汉武,包括明初,无不是在主动出击、*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这说明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是针对西北边地实情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是化被动为主动,“所以省戍役,防寇钞,休兵而息民者也”。此外,长城的防御作用还不仅仅表现在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法回家的危险;尤其是,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但只能对内地实施骚扰,而他们的粮草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地立足以动摇中华大国的根基。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

长城作为*事关隘的最大特点就是“因地形,用险制塞”。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险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十分平缓,有“易守难攻”的效果。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被称为山险墙、劈山墙,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了。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长城在重要的道口、险峻山口、山海交接处设置关城,既可交通,又可防守。在跨越河流的地方,长城下设水关,使河水通过。出于防守的需要,在城身上每隔不远处建有突出的墙台,便于左右射击靠近墙体之敌;相隔一定距离又有敌楼,用来存放武器、粮草和供守卒居住,战时又可用作掩体。除了长城之外,内外制高点还建有烽火台,用来侦察敌情和传递消息,让长城上的驻*做好准备;在交通路口和谷口,都建筑障城,派*驻守,以加强长城的防御能力。在长城以内,每隔一段距离,都修建驻*的大城,并设有迅速传递消息的通讯网,以便统一指挥和互相支援。长城及其烽火台、障、城等配套建筑,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事防御体系。在整体设计上也可谓匠心独运。

长城标志着当时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例如,明朝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建筑业也体现了规模巨大的生产流程和比较科学的烧制砖瓦作坊。因此,砖的制品产量大增,砖瓦已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所以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内外檐墙都以巨砖砌筑。在当时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情况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样的砖砌筑城墙,不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建筑水平。其次,许多关隘的大门,多用青砖砌筑成大跨度的拱门,这些青砖有的已严重风化,但整个城门仍威严峙立,表现出当时砌筑拱门的高超技能。从关隘的城楼上的建筑装饰看,许多石雕砖刻的制作技术都极其复杂精细,反映了当时工匠匠心独运的艺术才华。长城修筑时耗费大量建材多因地制宜,在沙漠地区,千里流沙,缺少砖石,汉长城采用当地出产的砾石和红柳,充分发挥砾石抗压性能和柳枝的牵拉性能,这两种材料结合砌筑的城体非常坚固,经历两千多年风沙雨雪的冲击,不少地段仍屹立高达数米。在西北*土高原地区,长城大多用夯土夯筑或土坯垒砌,其坚固程度不亚于砖石。如甘肃的嘉峪关长城墙体,修筑时专门从关西十多公里的黑山挖运*土,夯筑时使夯口相互咬实,这种墙体土质接合密实,墙体不易变形裂缝。明代修筑长城以用砖、石砌筑和用砖石混合砌筑为主。墙身表面用条石或砖块砌筑,用白灰浆填缝,平整严实,草根、树根很难在缝中生长,墙顶有排水沟,排除雨水保护墙身。

众所周知,一部悠久的古代中国文明史,封建社会是最丰富最辉煌的篇章,举凡封建社会重大的*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在长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金戈铁马、逐鹿疆场、改朝换代、民族战争等在长城身上都有所反映。长城作为一座历史的实物丰碑,蕴藏十分丰富的中华民族多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内涵,除了城墙、关城、镇城、烽火台等本身的建筑布局、造型、雕饰、绘画等建筑艺术之外,还有诗词歌赋、民间文学、戏曲说唱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戍边士卒、骚人墨客、诗词名家为长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边塞诗词成为了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流派。如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名句,千载传诵不绝。

长城连续修筑时间之长,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艰巨,历史文化内涵之丰富,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难以相比的。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评论长城时说:“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了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所以说,长城作为人类历史的奇迹,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之无愧。

古塞雄关存旧迹,九州形胜壮山河。长城以它巍巍雄姿、坚强的体魄,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坚不可摧的意志。这种精神激励我们永远前进。万里长城将与神州大地长存,将与世界文明永在。

END

部分图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