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三次登长城
罗兴才
朋友邀我去登长城,惊讶长城怎么修到四川成都附近了。在车上,都说曾经陪亲朋好友登过洛带长城,却没有看到过真正的万里长城。如果加上这次“登长城活动”,我已经是第四次了。当然,游览长城的主要收获在前三次。
旭日东升,接兵排长让我们站在闷罐车厢门口看嘉峪关长城。视野开阔,一望无际的戈壁沙丘,满目苍凉。朝霞照在风驰电掣般的火车上,隐隐约约,斑驳陆离。运动中,我用目光跟踪远处的城墙,几乎没有看清它的模样。
“*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我的*旅生涯中,凡是乘火车往返甘肃的嘉峪关、玉门关,遥望西陲,*河由西向东延伸,直入白云;火车向西或向东经过长城时,多了些萧索、凄凉,同时又有春风已度玉门关的感觉。
二Ο一三年清明过后,我驾车送父亲回老家,在嘉峪关休息时,老战友陪着我们参观长城。“风吹沙漠千山远,雪舞祁连六月寒。登上墙台论楚汉,长城嘉峪见雄关。”在明长城西端,城关由内城、外城和城壕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河西第一隘口,城关两端的城墙横穿戈壁,汉武帝抗击匈奴的古战场仿佛就在眼前。
新世纪交替之年,全国金融监管工作会议在北京的京西宾馆召开。随领导去的秘书人员都安排在宾馆东楼住下,只参加旁听会议的开幕和闭幕两次大会。会议期间,北京的一位战友陪我去登八达岭长城。
明长城最具代表性的一段,位于北京延庆的八达岭。居庸关的前哨,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七月如火,无论男女老少,有的穿着背心、短裤,有的甚至裸着上半身攀登。我正值年富力强,精神抖擞,没费多少力气,就攀登到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石碑前,切身感受登长城的实际意义。
眼前重峦叠障,雄关如铁,让人豪气顿生。当然,是不是好汉,用登长城来检验,道理简单而又具有浓厚的文学味道。当下,山高路陟,能登上长城,居高临下,才能尽览崇山峻岭的状丽景色。一九三五年,毛泽东《长征》诗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就在于激励我们去拼搏,去奋斗,去战胜困难,勇往直前,实现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
二ΟΟ一年金秋十月,我随领导到北京怀柔出差。这次根据领导的意图,含我去了两位秘书。期间因有王秘书写材料,我走马观花的去看了慕田峪长城。开放的两公里多长城段,西接居庸关长城,东连古北口。长城上均有垛口,特别是正关台三座敌楼并矗,著名的长城箭扣、牛角边、鹰飞倒仰等,雄伟壮观。
游览不同地段的长城,因时间、地点和内容不同,收获与体会亦不同。在提倡发扬“长征精神”的岁月里,游北京附近的古长城,让我既看到了长城的精华,又明白了领导放出要调整我的岗位之信号。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不管做什么事,犹如登长城一样,登上去的未必都是好汉,因时间、体力等诸多原因,沒有登过或登不上去的,不一定不是好汉。
二ΟΟ六年八月的辽东之行,首先来到与朝鲜接壤的丹东市。那天游鸭绿江,船上的游人踏歌唱着“阿玛妮”。歌声的穿透力,仿佛让我回到“雄赳赳,气昂昂, ”的岁月。鸭绿江畔隔江与朝鲜的于赤岛和新义州相望。站在鸭绿江断桥我方一侧,望着一列火车穿过大桥驶向朝方。被炸弹摧毁的桥梁和战争结束后重修的铁路大桥,给我们的启示是,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溯江而下,来到离丹东市十五公里的虎山。虎山突起于鸭绿江边,险峻挺拔,怪石嶙峋。历史上,丹东历次被外敌入侵,虎山首当其冲,遭到攻击。明朝努尔哈赤称王以后,为保住“龙兴之地”,防御建州女真人的侵扰,把虎山视为*事要塞,修建长城。从万里长城的西端嘉峪关到东端鸭绿江,再看京城附近的古长城,它的*事作用及其意义,一目了然。
然而,历经岁月沧桑,虎山长城几乎濒于湮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导游说:早在《明史·兵志》中,就曾有“终明之世,边防慎重,东起鸭绿,西至嘉峪”的记载。现在我们看到的过街城楼、烽火台、敌台、战台、马面等景观,是在明长城遗址上恢复起来的。
硝烟散尽,江山依旧,美如画。沿长城拾级而上到达峰顶,登高远眺,虎山好像一位仰卧的睡美人,由西向东,婀娜多姿,栩栩如生。举目望去,江河如带,蜿蜒天际,烟波浩渺的*海依稀可见;中朝两国风光,江城丹东的高楼大厦及鸭绿江大桥映入眼中;回首北望,千陌纵横,屋舍俨然,虎山长城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鸭绿江畔。城下的“一步跨”,是中朝水路边界距离最近的地方。原来,退伍在丹东工作的战友打算给我们办个临时签证,到朝鲜的新义州去看看,结果没能办妥,望而却步,留下遗憾。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如今,长城的*事意义虽然已经淡漠,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精神却可以超越千古,成为中华民族奋进的不竭动力。就我而言,从卫国戍边的角度看长城,在于领略它的*事意义;如果从经济金融工作者的职业看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