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起步较晚,从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到年展开的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逐步探索了我国国家公园的体制建设;年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国家公园衍生出了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年,《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审议通过,确定了长城、大运河、长征三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年,《“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增加了*河,最终形成了“四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全面布局。大家在热议的同时,对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等概念颇难厘清,对于它们如何建设也充满了好奇,今天本文将为你逐一解惑。
一、
国家文化公园是什么?
1、概念解析国家文化公园是承载着中华文化内涵的公共文化载体,是国家的象征。拆解国家文化公园的字面含义能看出,*治、文化和组织管理三股逻辑根源协同演进。2、国家文化公园概念解析与国家公园的区别:(1)起源不同:国家公园概念缘起于美国对“荒野”的保护;而国家文化公园概念是中国首先提出的。(2)两者基因与目标不同:从保护定位上看,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最重要类型之一,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除不损害生态系统的原住民生活生产设施改造和自然观光、科研、教育、旅游外,禁止其他开发建设活动。而国家文化公园更加讲求还生态、还文化、还园于民的理念,其特征是突出创新性、公益性、开放性和国际性。
二、
从*策解读国家战略部署的建设特征
1、具有国家文化性国家文化公园重在“国家文化”,围绕具有广泛群众认知基础的“文化IP”,建设中国特色国家文化公园,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以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2、具有人民主体性以民为本,可以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建设的过程又要符合基层实际、得到群众认可,建设一个真正“为百姓所享,展中国风采,承中华精神”的文化工程。3、具有文化辨识度突出“万里长城”、“千年运河”、“两万五千里长征”、“*河母亲河”的文化辨识度,为世人展现出各自的文化特质,将“长城文化”、“大运河文化”、“长征精神”、“*河文化”发扬光大,真正展现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成效。4、具有贯通融合性以四者为主线,对其沿线文化资源所承载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头故事进行整合、保护、利用,“贯通融合,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促进区域发展”。
三、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难点?
1、“国家文化”的价值定位“四大”国家文化公园,均为线性的文化遗产,在地理分布上既是地方上的,也是国家的,更是世界的,承载着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识的责任。因此要明确其国家文化的价值和内涵到底在哪里?如何给其进行精准的价值定位,突出国家性,成了公园建设的首要难题。2、管理矛盾和运营可持续长城、大运河、长征和*河在行*管辖范围内存在多地同属管理的问题,在管理工作中就存在着很多矛盾和困难。拿长城举例,由于跨越省、市、县,很多地段的长城被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省、市、县所管理,在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两个管理部门的争夺和相互推委现象。此外,长城、大运河等一些段落,多年已进行景区化运营,那么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以后,是将这些景区一体化纳入其中,还是仍旧维持既有管理体制?是否也都是公园化运营,还是准许自收自支,在规划设计、投资开发、管理运营等方面,是否从一开始就应该明确有所不同?除了管理体制外,在运营模式上同样面临着分布范围广、遗产保护难、工作基础差、环境问题多、前期投入大、初期收效慢、运营成本高等诸多现实问题。3、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作为国家文化公园,势必要在长城、大运河、长征和*河这些文化遗产集中区内布局交通、休闲娱乐等设施。如何平衡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一方面,合理利用是对文物最好的保护,没有利用的保护实为机械化的保护;另一方面,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目的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如果把这些文化遗产都“锁起来”,不利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因此,探寻一条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成了公园建设所要面对的不小难题。4、空间形态的布局统筹全国范围内长城跨越15个省(区、市),大运河跨越了8个省(市),长征跨越了15个省(区、市),*河跨越了9个省(自治区),都是跨越数千公里,虽有线段、片区、枝节、落点的差异,但仍以一体性、连续性、相近性为主。即使是市级的行*范围内,以北京为例,其长城文化带总面积达.29平方千米,接近北京全市面积的三分之一,具有明显的大尺度线性特征。在宏观上,国家文化公园应该以怎样的形态表达,能够既符合民众的认识,也能够满足展示的需求?5、产品差异化发展同样由于“四大“国家文化公园线性遗产的特点,引导沿线地区进行差异化产品的打造,才能在大的主题背景下,各自寻求发展。以大运河沿岸各地已开发的古代码头、小镇、集市、博物馆为例,雷同化、趋同化、近似化已很明显。如何搞好沿线的保护与开发的规划,做好分工与协调?成了规划上要解决的产品差异化发展问题。
四、
破题思路
1、注重价值和主题的提炼,品牌的打造首先将线性文化遗产分级别考虑,梳理出内涵与价值以及在全国同类型旅游资源的价值定位,并思考其空间展示方式。通过打造若干文化旅游线路,根据展示主题串联沿线的各类文物和文化资源,展现国家文化。其次通过整合各地域散布的旅游资源形成聚合效应,统一品牌形象、文化语域、传播表达,从国家层面提炼文化IP集合,形成文化生态圈,从而增强国家文化公园品牌影响力。例如日本的国营飞鸟公园通过设计公园LOGO和吉祥物,深化大众心中对公园主题和价值的认知。2、建立跨区域协同管理体制,实现产城一体、景城一体化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科学界定国家公园内涵,建立统一事权、分级管理体制。所以,要打破部门和地域限制、避免*出多头,就应贯彻上述方案中对国家公园体制的顶层设计。在对国家文化公园的内涵和边界进行明确界定的基础上,建立国家主导,地方落实,多主体参与的管理体系。德国国家公园采用地方自治型管理模式,国家公园的各项管理事务,包括界限划定、法规制定、公园规划等,由地方*府的相关部门负责,联邦*府只负责制定宏观*策。除此之外,鼓励社区居民、非营利性组织等多主体在国家文化建设过程中自下而上的参与,可补充并完善文化管理体系。法国文化型国家公园采取的对文化遗址的“去国家化”改革,体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从“以国家为核心”向“以居民为核心”逐渐过渡,追求遗产的保护从“精英”回归“大众”。按照“产城一体、景城一体”的理念,围绕保护、传承、利用和改革,借鉴产业运作理念,坚持*府引导、多元投入,在坚持相关景区所有权不变、坚守文物保护底线的前提下,高擎文化保护传承旗帜,对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进行明确规定,平衡资源保护与利用关系,引导产业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公园特别是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的建设,破解“钱从哪儿拿”和“谁主导投资”的难题。例如在嘉峪关国家长城文化公园的建设中,就将文化旅游总体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统筹考虑,依托原有工业优势,深度挖掘文旅产业,逐步引导生态产业,探索文化科技创新领域,该区域基本涵盖了嘉峪关城区及三镇周边所有区域。嘉峪关长城3、创意引领、融入生活的产业化运作模式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遗产“活起来”。如设置一些特色化的IP、营造一些场景式的浸入体验,还可以开发一些特色旅游线路产品等。哈德良长城小径是热衷古罗马文化的徒步者最爱的路线之一,沿途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全长约公里,走完全程预计需要7天时间。提升文化自觉,打造全民参与的遗产活化模式。在公园建设中将遗产沿线居民吸收进来,将他们置于公园建设参与者和受益者的地位。在文化展示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类型而是理念。理念重在传承,但更重要的是将传承的方式融入老百姓的生活,让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方便地接触体验和感悟的文化,文化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日本在遗产活化中强调“人”的因素,重视当地人的生活、重视当地环境保护的整体性,培养全社会对文遗保护的共识。我国国家文化公园的管理也要重视遗产的社会参与,着力解决好居民生计问题,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社区参与园区保护与管理的自主性,逐渐培养起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助力全民提高文化自觉。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要整合遗产本身的文化,还必须整合沿线的本土文化;要同时融合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要整合物质文化,还必须整合非物质文化;文化事业也要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起来。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发挥*府*策引导、建设规划主导、企业投资主体作用,激活社会资本投资参与投资。4、形成以点带面、大开放、小封闭的格局构建“园带点”为主的国家文化公园载体。在空间结构上以核心要素为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外围是特色展示点,共同构成国家文化公园的空间展示体系。这种展示体系以“开放式的文化旅游长廊”为核心,总体为“大开放,小封闭”的整体格局。在空间上,从国家和省级层面来看是一个开放的格局;但是到了一个城市,或者到了一个核心展示园、一个集中展示带,又可能会有具体的、小的封闭管理的模式。这种管理基本上由省级统筹推进,由地方市或者县来实施运营,在具体建设中应依托本底、突出特色,实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5、追求差异化产品打造,发掘各自竞争优势国家文化公园的沿线各个资源需要在竞合中追求差异化,因地制宜,尊重地域发展差异,发掘自身竞争优势,传承和表达好自身文化特质。从宏观层面去认识与挖掘整体的共性与沿线各地的差异,解读它们背后的核心价值,形成一个时空连续又内在丰富的产品生态系统。以河南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例,重点围绕“*”“水”“城”“镇”“村”“游”六大建设内容,引导运河沿线地区进行差异化建设。其中,洛阳片区主打“运河源头,隋唐胜迹”,郑州片区主打“运河新城,都市休闲”,开封片区主打“运河皇城,宋都风雅”,商丘片区主打“运河故道,文艺风情”,焦新片区主打“运河农耕,生态和谐”,安鹤片区主打“运河商贾,故都遗风”,濮阳片区主打“运河水工,文化交融”。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作为文旅融合的有益实践,对于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需要以文化为导向塑造品牌形象,创新管理机制,优化服务标准,使文化真正“可游”“可感”“可知”,在文旅融合大趋势下创新旅游业态与旅游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表达。
编辑整理
大地风景文旅集团
素材来源
北京大地风景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有限公司
图片来源
摄图网(注:图文无关)
声明: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