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代快递的年轮地图 [复制链接]

1#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唐代诗人岑参初过陇山西去途中,即景赋诗,正是这种驿骑飞驰的写照。

我国古代邮驿自秦代道路系统建立后,在主干道上约5公里设邮亭,约15-25公里设传舍。亭为邮递而设,采用接力方式依次传递信件公文等,传舍为官员使臣而设,依马力而定,主要是转送官员、官物、解送罪犯等。为了解决通信接力传递诸多中转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秦朝制订了我国第一部有關通信的法令——《行书律》。

汉晋繁忙的大驿路

汉代邮驿是在秦代制度基础上的发展完善,称邮驿、传置和传舍,并在人力步行的同时,增加了骑马快递的设置——传舍,就是接待站点,规模大小则根据其在驿道冲要的位置,驻*机构而定,像敦煌悬泉置就是一个处于交通枢纽和边界要冲自匀类似今日海关的一大传舍。因其地位特殊,邮件发送所经每驿均须详细记录,按邮件送达方向分为东书、西书,进行分拣。凡接待过往使臣、贡贸客商及公差等,均须持有注明担负任务、执行人员、交通方式、时间地点及发文机关等详情的文书证件,传置“承书从事”,按章接待,否则将不予受理。

据汉简记载,当时通过驿置所寄发的邮件,大体有公文要函、衣物、药物包裹,货币和小型兵器如箭簇等,甚至驴马牲畜等也可由驿站递送。而驿置在收发来往邮件时,对进出之邮件都要严格登记,并按递送要求分类处理,重要邮件还要特别关照,专人专递。关于传递方式,由简文得知有“行者走”的步行和“马驰行”骑马两种。除此而外,还有急行、吏马驰行的方式,以应加急快件的快速传递。一般邮件由驿卒徒步投递,紧要急件由驿吏骑马奔驰递送,并规定路途时间,超时延期,丢失邮件等都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甚至依法治罪。

汉代驿传初为*邮,后随着客商来往的增多,遂分为地方和*内两个系统。*邮只递送*事邮件,地方则在负责官府及民间邮件传送时,也担负*内邮件的传递。战时地方邮传带有*事管制性质,成为西北边疆地区邮驿的特点之一。

汉末大乱,驿、亭制度遭受破坏,到晋代衰败更甚。魏晋时期在分裂割据,动荡不已的形势下,关隘失守,国界多变,道路交通与邮驿设置均难以统筹营建,尽管也制定了《邮驿令》,却成一纸空文。然而,“天下丧乱,凉州独全”,甘肃河西地区虽有五凉割据*权的征伐变乱,但却较中原稍为安定。大批流民、僧儒、商贾避乱河西,不但充实促进了当地*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发展,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并且与西域诸国仍联系紧密,贡使商旅未曾停歇。这在嘉峪关魏晋墓室的壁画砖上得到了印证,其中的《牵驼图》就是“商胡贩客、日趋塞下”的驿路掠影,而那幅驰马传邮的《驿使图》,更是当年丝绸之路上“邮递员”的生动写照,故而被邮电部选为纪念邮票小型张图案印发全国,成为中国邮*悠久历史的见证。

隋唐两宋驿馆繁华

隋代周之后,四海一统,尤其是隋炀帝好巡游,又西巡灭吐谷浑,扬威于焉支山,大宴西域诸国贡使,可谓一时之盛,然终因其不惜民力的暴虐统治而国祚短促,但却为唐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袭隋制,驿路开辟更加扩展,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邮驿网络。尤其是丝绸之路上更是贡使*旅、商贾僧侣不断,无不依赖驿馆传舍安排食宿,提供车马,利用驿传邮递*报信函等。

唐代设驿和馆,二者有区别,又有联系。驿设于驿路,主要为传递*情文报和接待官吏,故又称馆驿或驿亭,一般都建有宽敞的驿舍等。馆则为州县以上地方设置的宾馆,多位于县、州、府城内,不一定临近驿路,称为客馆、宾馆或馆第。

唐代水运发达,故而又增置水驿。驿站分陆驿、水驿、水陆相兼驿三种,丝绸之路则主要为陆驿。驿站设置除上都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特设“都亭驿”外,各道州、府、县根据其所处的交通地位,任务繁简、客使流量等,分为六等,并按等配备相应的驿马、驿卒。从一等驿到六等驿,所配备的驿马为60-8匹,驿夫为20-2人,次第递减,数额差别还是很大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