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嘉峪关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这样一个特殊年份,回顾和总结嘉峪关这座戈壁新城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从中探寻城市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实践智慧,可以更好地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发展,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持续发展,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根本,必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旗帜鲜明地拥护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回顾嘉峪关的历史,对此理解得更加深刻透彻。
建国初期,新中国缺铁少钢。年2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最高国务会议上说,“现在仍是以钢为纲,全国六大区都应有钢铁基地,目前只有西北还没有,使我难以安枕。”这年夏季,西北地质局队组成多个小分队,挺进祁连山腹地找矿,经历千难万险,作出重大牺牲,发现了镜铁山矿,从而为酒钢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在酒钢建设过程中,还遭遇了“三上三下”的坎坷历程,直到年,通过“全国保酒钢、确保十一出铁”大会战,才结束了有厂无铁的历史。年12月炼出第一炉钢,结束了有铁无钢的历史。可以说,酒钢公司是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亲切关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下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因国家战略、国家使命、国家需要应运而生,没有党中央的坚强和正确领导,西部钢城就不可能在嘉峪关崛起。嘉峪关因矿设企、因企设市、因关得名,年7月19日,国务院第次全体会议通过决定设立嘉峪关市;7月28日,甘肃省人民委员会下发《关于设立嘉峪关市的通知》。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嘉峪关市革委会、酒钢公司合并成立地级市,为“政企合一”建制。改革开放以后,嘉峪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全力支持酒钢公司建设,同时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经过40余年的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收入、人均GDP、城镇化率等多项指标在全省乃至全国位居前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取得伟大成就,一座现代化的新兴工业旅游城市崛起于祖国西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持续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一体推进长城、钢城、核城建设,发展的质量、规模和效益都有了显著提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的步伐。嘉峪关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充分说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嘉峪关的崛起和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广泛凝聚各方力量,为开创嘉峪关高质量发展新局而接续奋斗。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好方向、踩稳步子、紧跟节奏,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嘉峪关落地见效。
——始终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奋斗是源泉,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能动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回想当年的筑路工人为打通镜铁山矿至酒钢这条“无人区”的运输生命线,依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建设新中国的革命热情,用铁镐、铁锹、抬筐等原始工具,炸石开山、昼夜奋战,用4个月的时间奇迹般地完成艰巨任务。从年开始,全国各地3万多名建设大军集结在嘉峪关下的戈壁荒滩,搭帐篷、挖地窝子、吃干馍馍,被形象地称为钢铁雄狮建酒钢,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下,开始了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那时的酒钢没有大型运载工具,高炉设备部件少则几吨、多则几十吨重,建设者们将数辆马车捆绑在一起,或用汽车轮轴和梁架改装成平板车前拉后拽,硬是将高炉全套设备搬迁到了基地……自建市至今,一批又一批的工人、干部和知识分子义无反顾地投身扎根戈壁,为嘉峪关市和酒钢的建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涌现出郑占乾、田彬峰、闫桂珍等一大批感人至深的先进模范人物。正是靠着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集中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主人翁作用,全市的经济建设和酒钢公司的发展才有了不竭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历届市委、市政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作为施政所向,艰苦奋斗、接续努力,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条件,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住房从大多为简易平房到全部为楼房,人均住房面积由年的4.3平方米增加到40.3平方米,人口也从年的8.3万人增长到31.3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分别达到元、元,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嘉峪关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告诉我们,只有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广泛组织和发动人民群众,尽心尽力、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建设历史伟业的磅礴之力,才能战胜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要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始终打成一片,充分调动创新创业积极性,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常态化长效化,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真正让人民群众因工作生活在嘉峪关而感到自豪和幸福。
——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是动力,必须大力传承和弘扬来之不易的伟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嘉峪关建市时间不算长,地域面积也不大,但在创业奋斗的实践中,却树立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精神标识,如铁山精神、嘉峪关精神、八棵树精神。其中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勇于献身、开拓前进的铁山精神,是酒钢公司在数十年的创业历程中孕育形成的,是全市精神资源库的最坚实支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嘉峪关精神,作为铁山精神的延伸和拓展,是引领嘉峪关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时代反映和生动写照。扎根戈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甘当路石的八棵树精神是数代公路人践行“两路”精神、数代嘉峪关人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中核四〇四作为“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的重要传承地、践行地和发扬地,自生活基地搬迁嘉峪关市以来,核城人将核工业精神逐步融入,进一步扩充了全市的精神资源库。这些精神既各成体系,有自己的发展脉络,又相互联系,存在着相互贯通的历史基础,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作为一座仅有31万人口的西部内陆城市,有这些种类且名气较大的精神资源,在全国来讲也非常少见,这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指引伟大的实践。越是艰难困苦,越显精神的重要。全市各项事业发展不是单纯的直线条,也并非一帆风顺,经历过不少困难和曲折,但毅然决然地冲破艰难险阻,靠的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持久坚韧,靠的就是实践中产生的熠熠生辉、催人奋进的精神丰碑,这是我们经历一次次考验而又一次次奋起的精神密码。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将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要坚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积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的精神谱系,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好本地精神资源,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练就革命加拼命的过硬作风,拿出困难面前逞英雄、斗罢艰险再出发的奋进姿态,勇于担当作为,敢于冲锋陷阵,争做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点亮新时代昂扬发展的雄关之光。
——始终扭住发展这个硬道理不动摇是关键,必须立足市情实际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优势。不论是新中国成立后酒钢公司的建设,还是嘉峪关市的发展,都自觉把遵循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作为重要前提。从历史上来看,从明朝起修建的嘉峪关,正是基于嘉峪关的战略地位和特殊区位,看中的是嘉峪关扼守中原和西域通道的经济军事国防价值,彰显出古人充分利用戈壁地势,事半功倍发挥其防御功效的历史智慧,那时候的嘉峪关在全国的地位就像“天下第一雄关”的牌匾一样威震华夏。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先后在嘉峪关及周边广袤戈壁滩上建设了酒钢公司、中核四〇四等大型国有企业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国防基地,充分彰显了利用西北大戈壁的战略智慧,这是顺应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抉择。嘉峪关市是一个经济性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地下没矿产,地上缺资源,人口总量少,市场容量小,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看似一个不可能有所发展的地方,却因为发挥了综合优势,整合了周边资源,开拓了广阔市场,建成了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工业、旅游城市,充分说明创新进取、开放发展是嘉峪关的生命。立足这样的市情实际,嘉峪关市积极发挥综合优势,抢抓新世纪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构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带来的机遇,推进工业体系完善和钢铁产业延伸,加快酒嘉区域协同发展,形成了以冶金工业为主体,新能源、电力、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等全面发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亿元,人均GDP达到9万元,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为基础设施改善、推进乡村振兴、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生态建设等工作提供了物质保障。嘉峪关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有力说明,生产力发展有赖于生产力要素的优势组合,搞产业上项目需要充分挖掘和构建本地区优势的生产力要素,强化与其他地区甚至其他国家生产力要素的优化配置,努力创造先进的生产力,更广泛地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嘉峪关作为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先进制造业要素集聚地、新能源优势转换放大地和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关键点、向西开放通道新节点的功能定位,牢牢把握新时代绿色机遇,树立大戈壁思维,发展新戈壁经济,强化创新驱动引领,提升整合利用域外资源的能力水平,实施一批投资体量大、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成长性高的新产业,壮大一批有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和规模优势的好企业,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拓市场,加快从资源小市向市场大市转变,重塑面向未来的发展新优势。
——始终巩固深化地企全面协作是保障,必须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构建地企命运共同体。不管是嘉峪关市,还是酒钢公司和中核四〇四,都是在服务和保障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建立的,基于特殊市情,地企一直唇齿相依、命运攸关、荣辱与共。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得益于长期以来地企双方的精诚合作、相互支持、鼎力相助,这已经成为嘉峪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在良好的协作氛围下,地企之间往来紧密、关系融洽、互帮互促,企业心无旁骛抓好生产经营,党委政府尽心竭力优化发展环境,共同研究解决涉及的土地供应、教育卫生、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问题,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动画面,构建了牢不可破、并肩前行的命运共同体。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无论是酒钢公司的铁山精神,还是中核四〇四的核工业精神,抑或是嘉峪关市的嘉峪关精神,爱国主义都是最突出的主色调,都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为深化地企协作、赋能未来发展提供了澎湃的精神力量。嘉峪关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充分说明,深化地企协作,构建命运共同体,是我们成功应对风险挑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保障,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我们行稳致远的强大支撑。在遇到特殊困难的重要时刻,地企始终紧密团结、守望相助,共同发力、齐心协力,携手战胜遇到的艰难险阻。特别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嘉峪关市与酒钢公司、中核四〇四全城动员、全员出战,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内防反弹和扩散,外防输出和输入,织牢织密疫情防控网,坚决斩断疫情传播链条,进一步彰显了地企协作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的大局观、一体化的发展观、一家亲的同城观、一同进的奋斗观,把地企协作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坚持同题共答、新局共开、时艰共克,积极寻找协作共赢的最大公约数,进一步完善协作机制,深化合作内容,用好协作成果,携手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共同破解地企双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一起把地企协作推向更高的层次和水平,努力开创地企协作发展的新局面。
——始终致力打造绿色宜居城市是基础,必须矢志不渝地推进良好生态文明建设。嘉峪关市生态环境脆弱,曾是一块“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的不毛之地。但就是在这样严酷的环境里,经过一代一代人的艰苦创业,接力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兴工业旅游城市,推动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优美生态从无到有、城市从无到有的历史巨变。历届市委、市政府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来抓,作为造福后代的民心工程来做,以优化人居环境为根本,持续向戈壁进军、向戈壁要绿,实施了城乡道路、防风林带、防风固沙、讨赖河治理、草湖湿地生态修复等绿色工程,投资数十亿元实施了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绿色循环经济产业等重点项目,构筑了祁连山生态安全的坚实屏障。截至目前,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多公顷,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9.4%和40.5%,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最具绿色宜居投资潜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20多项国家级殊荣,足以见证绿色发展的成就。生态建设的亮眼成绩也给全市经济发展、文化旅游、人口增长等注入了强劲动力,有力增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绿水青山引来金山银山。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要继续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有机统一,自觉肩负起守卫生态安全屏障的义务和责任,全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积极推进生产生活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的期待,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美丽甘肃的“嘉峪关样板”,着力建设西北地区产城融合、生态宜居、人地和谐、共同富裕的明星城市。
来源:学习强国
编辑丨李欣泽
审核丨艾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