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将秦以来的所有长城对接上,耗两百年,称万里长城不为过。元朝末年,朝堂腐败乱象,由朱元璋为首的农民起义,推翻的外族的暴政统治。明朝推翻元统治之后,为了防御蒙古的南下侵扰,从明太祖在位起,一直到明神宗万历间止,修筑长城前后费时余年。这两百多年里,耗费了无数人力,物力,这个长城的作用远远大于秦长城。明长城的建造是在对秦到金朝曾经的长城加以利用的基础上,前后进行18次加修才完成的。明长城全长公里,西起祁连山下,东抵鸭绿江畔,将之称为万里长城,可以说一点也不夸张。
在历代王朝修筑的长城中,明长城的建筑水平是最高的。长城一般分为城墙、墙台、敌台、烽火台、关隘等几个主要组成部分。城墙是长城的主体,明以前城墙的建筑材料大多用的是土,而明代所筑的长城则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材料,这些材料各有其特色。按筑城材料和构造来分,有砖墙、块石墙、条石墙、夯士墙及木板墙等数种。也有随山就势地劈山墙;对险峻峭壁加以利用筑成的山险墙;在黄河突口冬季还有冰墙等。而在众多的城墙建筑类型中,又以砖石墙、夯土墙为最多。城墙的高度也视险要程度和地形起伏而有所不同。
这其中又以居庸关和八达岭附近及慕田峪、古北口等处的长城最具代表性。这些地段城墙坚实高大,城墙表面下部以条石砌成,上部以砖包砌,城墙内部则填以碎石和土,顶面则铺以方砖,墙基平均宽约6.5米,墙高平均约7-8米,顶部高5.8米,净宽4.5米,可容十人并行或五马并驰。城墙的顶面一般都是随地势斜铺,险要地段则改为台阶,墙顶靠里一面用砖砌筑1米多高的女墙,而向外一面砌成高约2米的垛口,每一垛口均设有瞭望孔和射击孔,中间一定的距离后,还设计了排水的通道,这些排水的出口可以将墙顶雨水排出墙外。
墙身上间距了一定的距离后就会设有券门,券门内有石或砖砌的可以一直通到城墙顶上的阶梯,券门的作用就是供士兵由此上下城墙。在长城上平均30-米都会建有一个突出墙外的台子,其中实心而与城高相同的台子就是墙台(也叫马面);空心而高出城墙者则是敌台。墙台在实践中有很大的效用,它使守城者可以从上部和左右三个方向对攻城者交叉进行射击,从而使城墙的安全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墙台平时也是士兵巡哨之处,为躲避雨雪,有的墙台上还建有小屋。敌台一般要比墙体高出一到三层,其下部可存储弹药武器,驻扎士兵,并开有简窗,顶层可作瞭望之用。
这种骑墙敌台是明代名将戚继光在总结前代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其规模小者可驻兵十几人,大者可驻上百人。烽火台义称烟墩、烽埃、烯燧等,其功用是报警和传递军情,台上一般都贮有柴草,如果发现有敌情,则白日焚烟,夜间举火,以作报警之用。烽火台通常的修筑方式是每隔15公里修建一独立的高台,如此连绵不断。台址一般都是选在方便互相姮望的巅或高岗,其大部分都是建筑在长城两例,也有伸展到长城以外很远处的,此外还有向关隘州府乃至首都联系的烽火台,烽火台的构造和材料与长城一样。
关隘为险要交通孔道的防御组群,其组成部分包括出入的关城、驻兵的城堡、密集的峰埃、敌台以及多道城墙等,其中关城是主体,内中又包括有瓮城、敌楼、角楼、城楼、铺房等,其两侧与长城相连,现存著名关城有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雁门关等,这些关城所处地段一般都地形险要,建筑都很睡伟,是中国建筑艺术中独具风格的杰作其中有很多段落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如北京延庆县八达岭段、密云县司马台段、怀柔县慕田峪段、河北省漆平县金山龄段等。
明长城沿线共分有九镇,自东向西分别为辽东、蓟镇、宣府、大同、山西、延缓、宁夏、固原、甘肃,每镇均驻有重兵,长城沿线建有很多的关口,关口是进出长城的孔道,九镇的每一镇均辖有很多这种关口,多者甚至有数百个,长城全线则有0个以上,其中著名的有数十座,如居庸关、山海关、雁门关等。明朝的长城是北部边防的主要工事,是抵御外敌的第一关卡,直至今日,虽然少了御敌的功能,但是其建筑的特色跟时代,堪称一绝,其建筑的宏伟令人观止,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历史工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