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小”,一头连着“夕阳”,一头连着“朝阳”,是事关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问题。年以来,我市坚持把“一老一小”事业作为一项暖民心的政治工程、解民忧的民生工程、增民利的发展工程,创新举措,破解难题,打造亮点,着力托牢民生底线,托起了“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蕴含着老年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衡量着一个地区发展和文明的高度。如今,在我市城乡社区这一梦想照进了现实。
强化机构养老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特困供养机构能力逐步提升,嘉峪关市舜辰颐养中心作为我市特困供养机构,设置床位张,其中护理型床位85张,目前城市和农村特困人员共计65人,养护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街道层面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了全面覆盖。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有序推进,市民政局联合市人社局、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养老护理员培训班5期,培训人,养老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巩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成果,提高服务水平。全力推进省、市为民办实事,把承担的省、市为民办实事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德政工程,高站位谋划部署,高质量推动落实,全面完成了钢城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雄关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任务。钢城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于年9月中旬投入运营,目前,居家养老助餐服务已全面开展,全托老年人正在陆续入住。雄关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于年11月底完成设施设备安装调试,目前已投入运营。同时,抓实抓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全年累计提供居家养老服务63万余人次,加大老人投诉和服务差评的受理时效,入户、电话回访老人余次,督查走访服务组织余次,约谈服务组织负责58次。
完成了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和“雄关养老”APP软件著作权办理工作。与社区对接完善信息平台功能,推进“时间银行”积分兑换网上办理,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在线办理,推进居家养老全程网办。积极推进服务组织采购遴选工作,做好服务组织进入和退出以及临时性替补机制,目前62个居家养老服务网点覆盖全市城乡社区镇村。
“少年新,则中国新;少年强,则中国强。”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市把未成年人工作作为事关民族复兴、家庭幸福的基础工程、希望工程,全方位构筑未成年人保护屏障,为未成年人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注重家庭教育,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深入实施“嘉家安康”五大行动,常态化推进家庭文明创建。开展家风家教宣传实践活动,开展“百场万人家教公益巡讲”“陇原妇女面对面·母亲讲堂乡镇(社区)行”等活动,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家教能力,切实承担起“为国教子”的责任。举办“翰墨传家”书法大赛、“颂百年风华·传红色基因”家庭亲子阅读等活动,搭建互动平台,融洽亲子关系。
统筹联动,持续开展“护校安园”行动。市公安局与市教育局联合印发《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护校安园”工作实施方案》,指导校方严格落实“四个%”制度,有效形成学校保安、教职员工、治保组织积极参与的校园安全防范工作格局。科学设置“护学岗”73处,实现全覆盖,每日安排治安、交特警力维护学生上下学期间校园周边治安及交通秩序。利用开学季、安全教育日、禁毒日等有利时机,广泛开展“法制教育进校园”、“平安进校园”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明理向善、知法守法。
有效落实政府职责,做好基础保障。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40个部门为成员的嘉峪关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认真抓好兜底保障,从特殊困难儿童家庭的实际出发,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保障范围,切实做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深入开展政策宣传,以各种形式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活动,持续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政策宣讲进村(居)”,市、镇(街道办)、村(居)三级累计宣讲78场次。认真落实留守儿童委托照护制度,督促镇、村民委员会、父母、被委托人四方签订《委托照护协议书》,落实入户走访、联系交流等要求,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安全无忧。
发挥特色优势,扎实打造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品牌。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联盟利用寒暑假时间与农村留守儿童“一对一”结成“阳光伙伴”,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自护教育等,嘉峪关大学生联盟荣获全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荣誉称号;开展“圆梦大学”公益助学活动,年选出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大学新生8名,共发放元助学金,帮助他们顺利走进大学校园;为全市所有中小学校聘请25名法制副校长,补充10名青少年事务工作者和青年律师志愿者。
加强网络环境治理、铸牢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上“防火墙”。加大对全市各级各类网站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