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让城市更具活力
——嘉峪关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东湖生态旅游景区。
舞动雄关。
方特主题乐园。图片由嘉峪关市委宣传部提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徐俊勇
万里长城丝绸路,欢乐旅游嘉峪关。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嘉峪关市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目标,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围绕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和百亿级文旅融合创新产业链的目标,积极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深入挖掘长城文化内涵,加强长城文化研究阐释,大力培育新兴旅游业态,丰富产品供给,推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着力打造文化旅游节庆品牌活动,提升嘉峪关市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加快推动嘉峪关市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为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设西部明星城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年至年,全市旅游人数由.14万人次增长到.4万人次,年均增长29.22%;旅游收入由57.21亿元增长到96.4亿元,年均增长37.6%。年,嘉峪关市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为全国唯一入选的地级市。
文旅大融合促进多样化业态快速发展
嘉峪关市实施“旅游+”战略,促进旅游与教育、工业、农业、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研学旅游、体育旅游、冰雪旅游、低空旅游、夜间旅游等多样化业态快速发展。
投资近百亿元打造以关城景区为核心的方特欢乐世界、方特丝路神画、关城里景区、世界文化遗产公园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特别是投资50亿元建成的方特欢乐世界、方特丝路神画两大主题园区,自开园累计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8亿元。
投资10亿元建成的以旅游观光、美食娱乐、文化演艺、民俗风情和亲子体验为主的综合性商业文化旅游景区——关城里景区年正式开园运营,已累计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亿元。成功打造的全国首部边塞史诗剧《天下雄关》,填补了嘉峪关演艺市场的空白。
关城里景区荣获省级旅游休闲街区、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甘肃文旅最佳打卡地”荣誉。嘉峪关文物景区荣获“年中国旅游影响力年度文化景区”和“甘肃省十大必去好评景区之一”,入选全国5A级景区百强。
出台嘉峪关市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补贴奖励办法、加强旅游商品研发营销工作的实施意见等20多个配套文件,明确土地、项目、资金等具体支持政策,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为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近五年兑现全域旅游发展扶持奖励资金近千万元,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
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嘉峪关市着眼全域、全季、全产业链旅游,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加快培育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打造名嘉汇·中鹏嘉年华等文旅消费聚集街区。大力推进夜间文化旅游经济发展,鼓励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少儿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夜间开放,举办夜间活动,催生文化沙龙、24小时阅读空间等时尚文化业态,激活夜间文化艺术消费,补齐了“白天看景,晚上走人”的休闲旅游短板。
同时,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把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培育成“千亿级产业”的安排部署,制定嘉峪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倍增计划,促进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文旅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主动融入“一会一节”,培育和打造具有嘉峪关市地域特色的长城文化旅游节系列品牌节会活动,扩大嘉峪关作为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节点城市品牌影响力。实施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10大行动,打造以“天下雄关”等演艺节庆品牌、“我到嘉峪关修长城”“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等研学品牌。积极培育开发特色文创旅游商品,持续打造“嘉有好礼”“雄关礼物”品牌体系。设计研发17个系列余款文创旅游商品。研发推出的“雄关之声”蓝牙音箱、“雄关万历”香薰先后在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和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上获银奖。
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坚持“景城共建、发展共享”的思路,当地把嘉峪关市作为嘉峪关文物景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区来打造,高标准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硬件服务设施,着力为游客营造品质化旅游环境。
对外开通“嘉峪关号”“方特号”等旅游专列,每天对开和经停45趟,先后开通16条航线。对内修建了长城旅游公路、S嘉峪关至祁丰旅游公路,开通了13条城市公交线路、5条旅游专线公交线路,解决了景区景点间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成6个乡村旅游示范点提升改建和个村民小组村容村貌改造,黄草营村被列入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黄草营村、安远沟村、野麻湾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积极推进“厕所革命”,三年间新建改建旅游厕所60座。在各景区、旅游集散中心等显著位置,新增全域全景图、旅游全景导览图、道路指引牌、旅游标识多个。搭建智慧旅游专项大数据等综合监管系统及“游嘉峪关”等线上旅游平台,实现5A级景区预约参观,4A级及以上景区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和WiFi全覆盖,3A级及以上景区全部配置视频实时监控。健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