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寻根长城嘉峪关大明长城最西端竟然不是
TUhjnbcbe - 2024/12/13 18:21:00

.~...

走进长城历史

考察长城现状

梳理长城文化

挖掘边堡艺术

践行长城精神

跟随我们的脚步

感受不一样的长城文化

张明弘-寻根·长城

去年戍桑干,今年戍交河。

书来浑不定,教妾梦如何?

—罗亨新·《戍妇词》

我们按照计划,在18年8月29日抵达了官方公布明长城最西端的讨赖河墩(即嘉峪关长城第一墩)。然而直觉却似乎和自己说,这里并不是明长城自东向西结束的地方。

讨赖墩

长城作为在数百年战争实践中修建的人工防线,在如此荒远孤绝之地,嘉峪关万万不能作为直面来敌之所。地处边疆,提前察敌情而有所防范,兵聚势强,防于未然,方为上策。

简笔手绘墩台关系图

自讨赖河墩沿着大峡谷向南行,在祁连山冰沟口附近找到了天生桥、靖边墩、和小青羊墩(因靖边墩和小青羊墩在讨赖河东岸,先按下不表,下期再叙),它们作为烽火前哨,负责警戒瞭望,可以说在守护讨赖河天险。

那么,在河的西岸,面对一条可从青海穿越四时积雪的祁连,直达大明边陲的通驿要路(现为省道),其险又将如何处之?

靖边墩

小青羊墩

也许是在长城身边相处得久了,也许是带着艺术的敏感,团队认为在讨赖河西面一定还有防线延伸。在咨询了嘉峪关长城学者吴晓棠先生后,得知在天生桥以西二十公里有一大红泉墩。当猜想照进现实,hopeeverythinggosmoothly.

真相只有一个——大红泉墩!

风吹着空旷的大地也吹着我,风吹着未来也吹着过去。带着一份答案,回到了戈壁间。大概是汉朝的时候西北的气候比明朝的时候更温暖湿润。从古至今,西北的气候是一直在逐渐变干旱的,干旱气候带逐渐往东南方向移动,气候决定了农耕文明的边界。据朋友介绍,嘉峪关一带年均降水量约8厘米,蒸发量厘米,植被是脆弱的,偶有草生也是一坨一坨的,像是剃头没有剃干净一样,包围在祁连山特有的丹霞山色,像是进入了另一个空间。

岩石因富含铁,呈现出迷人的红色,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辉煌。

按照吴晓棠先生给出的指引,我们尽力沿着既有的车辙向西开。最近几年,祁连山全面封山禁牧,山脚下更加人迹罕至。不少路段被雨水冲断成半米的深沟,惟恐出现偏差,掉进去爬不上来。只能仰仗着车底盘高,人车技好,哐当哐当的硬开。

航拍师朱冠军清理路上碎玻璃

面对如此相似的景色,空旷寂寥,不小心迷失在寻找的路上。只好将大疆飞起,看能否在山间捕捉到期待的大红泉墩。

我们在远处成功被一座废砖窑迷惑

一无所获间,一辆三菱越野车从远处开来,心想太好了,可以问问路了,随即我们几个人用力挥手。车子停下来,没想到在这渺无人烟的地方,是两位女士结伴而行。在自我介绍后,了解司机是嘉峪关户外大咖胡元青女士,副驾是徐萍女士,她们时常在沙漠、深山、湿地等组车队越野作战,这次进山,是来看在戈壁滩泉水边种下的树有没有活下来。

两位小姐姐在参与的公益活动中,除了植树,常年在嘉峪关境内做民间义务野外救援队主力,救助了上百人。与热情善良的她们相识之后的日子里,团队在嘉峪关考察过程中她们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在此万分感谢

相识的起点是大红泉堡

胡姐姐指了指墩台的方向告诉我们,顺着路转个弯就到了。引路人真的太重要了,刺破迷雾见太阳,一切变得顺利起来。

大红泉墩

《嘉峪关志》载:“嘉靖八年(年)在嘉峪关西添筑骟马城、上柏杨、下柏杨、回回墓、红泉等五座烽燧。”

时值弘治六年()首次关闭嘉峪关。嘉靖十八年(),明二度闭关。此间,兵弱藩强,烽燧稍弛,有机可乘。军事无一不是血的教训,添筑大红泉墩禁约边境,使此处不可藏贼也。

大红泉墩

大红泉墩在祁连山肠子沟口西面的山坡上,虽残高仅余四米,但是它夯筑在两米高的基台之上。《秦边纪略》:“肠子沟红泉墩,长城所自起也”。由史鉴今,大红泉墩方为明长城最西端之所在。东面一道山岭像一道巨大的城墙,往西看一望无际,大黑山在戈壁尽头若隐若现,与东北方嘉峪关城遥遥相望。大红泉墩经历几百年的风雨依然屹立,不得不说这是历史的馈赠,为考察明长城西端留下最好的物证。

肠子沟口如丹砂赤红

我们不仅找到了大红泉墩,也确立了它的历史地位——明长城西端第一墩。有时,不知道为什么,看到修复的完整墩台,老是想象着它风化残破的样子;只剩下残垣的墩台,又想象着它完整时的样子。站在墩台,一双眼睛可以在最深最黑的夜,望见最近最亮的烽火,有所信赖,有所坚持,倔强而沉重,是它一生的色调。

年8月29日寻根长城团队抵达了明长城最西点,自左而右:白丹妮、章白、王子心、张明弘、冯旭、朱冠军。

距离大红泉墩约四百米,看到了大红泉堡。

大红泉堡,今天是一个完好的羊圈,其东墙、北墙、西墙相对完整。南墙本已坍塌,现在看到的南墙是解放后夯筑的,而夯筑的目的就是加固羊圈。年长日久,和城墙混在一起,已毫无违和感。古堡内西南是羊圈,东南是放羊大叔的三间红砖房子,北边是盛杂物的地方,坏掉的拖拉机、农具、垃圾等散落在里面,一个活生生的大杂院。

两只凶凶藏獒护院,不敢走近拍碑记。

杂物散落

桶间窥碑

现在大叔一边养羊,一边看护这座远离尘世的古堡。可以看得出,大叔还是很用心的,城墙之上没有被羊攀爬的痕迹。整座古堡,第一次如此的朴素,朴素的仅仅是一个羊圈。想起小时候,冬天早上起来,拿杯热水去浇雪,把雪打回原形,乐此不疲。亦如曾经,时间把土变为城,而城又变回土。只有更迭,没有消亡。

大红泉堡守护者

大叔家羊群

航拍大红泉堡

《嘉峪关志》载:“套虏由肃州南山讨赖川过,欲入里境,边山不能透出,则由肠子沟、红泉等处逼关南长城尽处出没。”总会有守疆者不幸虏害,而再不能回家者,边关何尝不是鬼门关。这里是嘉峪关防线最西端,大红泉墩实为万里长城西起点,感动与热血同在。

年7月16日再次路过合影留念,自左而右:白丹妮,张明弘,朱冠军。

今年夏季再次回访此地,看到大红泉堡开始筑木架重新修缮了。遥想团队五年多的历程,眼泪模糊。风风雨雨中十几名助理相继陪伴,感谢各位老师、朋友默默的支持,感谢家人决绝的付出,才有今天站在大红泉墩,走到了在大明长城的最西端。

遥望大明边疆

一路走来,自己还是自己,心里的那份对于长城的情怀却不一样了。由最初的画长城,拍长城,变为通过长城走进历史,研究长城,保护长城,做一名忠诚的长城保护者。

自辽宁丹东虎山开启的由东向西的明长城北线寻根之路,在大红泉堡顺利完结。自此,将从讨赖河的靖边墩开始沿着祁连山北麓往东,开启明长城南线之旅。接下来的行程,也许会更为艰辛,也许等待和寻找是我们一生的主题。

张明弘写生《大红泉堡》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站在大红泉堡痴痴的回望,看到今天国泰民安,疆域熙恬,祝祖国生日快乐!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还在中华家!!!

在寻根长城行走的五年中,张明弘老师通过写生创作出了许多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温暖形象,它记录了我们在长城脚下的发现,也记录着不断消失着的民间艺术。

悄咪咪的特制八喜图棉麻抱枕来和大家见面了,还原了张明弘老师原画作带来了厚拙与吉祥,尺寸是50cm*50cm,由于出厂数量有限仅定制50个,所以每个

1
查看完整版本: 寻根长城嘉峪关大明长城最西端竟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