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游牧民族常常主动进攻,中原汉族往往被动防
TUhjnbcbe - 2024/12/23 17:00:00
北京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4414714911368070&wfr=spider&for=pc

在中国历朝历代中,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战争是一条主线。

游牧民族常常主动进攻,中原汉族往往被动防守。这是为何?

如果按照今人“落后就要挨打”的观点,谁的经济、文化落后谁就挨打,这在古代好像并不正确。

比如:匈奴的人口、财富都少得可怜,加起来也比不上汉朝的一个大郡,却欺负了汉朝半个多世纪;“五胡乱华”入侵晋朝,这些少数民族的家财加起来,恐怕也不够西晋的石崇、王恺两位富豪塞牙缝的,却把晋王朝赶到了长江以南去;宋朝最富裕,经济发达,要什么有什么,而契丹人、女真人却打得大宋满地找牙……这该作何解释?

比政治体制、文化积淀,中原要比游牧民族先进很多,宋朝的政治制度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文化也兴盛到巅峰,女真人和蒙古人还处在奴隶制度,却分别灭掉北宋和南宋;明朝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也是东亚各国的典范,满族还是原始部落制,皇太极则消灭了明朝。这些该作何解释?

战争胜负与国家实力有关,但并不是说二者是等同的,在“国家实力”和“战争能力”之间,还有一个转化效率的问题。

简单点儿说,一场战争包括两点关键因素:前线和后勤。

一个是“打”,一个是“吃”。

打得好,吃不饱,只是暂时胜利,最后没被敌人打死也要被饿死;吃得好,但打不赢,那是白花了纳税人的钱。

首先我们来说“打”的问题。

两军交锋,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人数多寡,以少击多的案例太多了;也不是武器装备问题。最重要的是:在同等单位时间内,谁消灭对方的数量更多。

这句话有点儿拗口,说通俗点儿,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用自己的总体去消灭对方的局部,分成几次,就可以消灭对方了。

但要使敌军分散为几部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人家若是铁板一块,你又该如何呢?这就要看谁的机动性更强了。

战场上瞬息万变,捉摸不定,谁的机动性更强,移动速度就更快,调整方向也更迅速,敌方虽然人多,但在连续几次调整方位后,力量就分散了,而我方如能迅速集结,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力量大于敌方力量,就可以吃掉敌方的局部。如此多次,不就是以少击多,把敌军分成若干次吃掉了吗?

要使敌方露出破绽,就要不断地运动。那么在古代战争中,“运动战”靠什么呢?

靠骑兵,靠马。

中原汉地,不产马匹,以步兵为主;塞北沿线,盛产马匹,以骑兵为主。

骑兵的优势非常明显,一是冲击力大;二是方位调整迅速,出其不意;三是撤退也很快。

反观步兵,必须组成方阵,以集体之力对抗骑兵才有效,单个步兵是打不过骑兵的。步兵行动缓慢,要顾及全体,一旦遭受骑兵侵袭,往往自乱阵形,破绽百出,骑兵来无影、去无踪,以极快的速度砍杀那些落单的步兵,一口一口吃掉,而当步兵好不容易整理好队形时,骑兵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像捉迷藏似的。

这就是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最大优势。

“运动战”的王者,非13世纪的蒙古骑兵莫属。

这个被视为欧亚大陆“灾星”的草原民族,用骑兵征服了许多对手。当时欧洲人对蒙古不了解,充满恐惧,认为蒙古军队规模一定很庞大,其实欧洲人错了,蒙古骑买的数量少得可怜。从单纯砍杀而言,蒙古骑兵很难杀伤欧洲的重装甲兵,欧洲人的长矛和重剑杀伤力也远大于蒙古人一唯一的优势,就是蒙古人的“游击战术”。

这种可怕的“游击战术”的打法是:面对身披铁甲的欧洲重装步兵,蒙古骑兵以不到敌军十分之一的数量,进行小范围侵扰,声东击西,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为主。他们常常上百里地大规模运动,让敌人很难预料;一小部分骑兵不停地骚扰敌军,受攻击后后撤,待追击的敌军队形散乱疲惫时,突然一阵密集的弓箭如雨下,早已埋伏的骑兵蜂拥而来。

任何人都可以是进攻的发起者和终结者,既可以单兵作战,又能够打出精妙的长短传配合,两翼齐飞、中央突破,只要在蒙古兵的射程之内,就可以一箭穿心!

在这种情况下,军队数量多少并不是关键,效率高低才是关键。汉初,刘邦以四十万步兵对抗匈奴十万骑兵,大败,被围困七天七夜,差点儿回不来,自此汉朝只能修长城消极抵抗。到了汉武帝时期,意识到农耕民族的缺陷,开始发展骑兵。汉武帝练军,不先养人,而先养马,当时汉地马匹稀缺,汉武帝命令民间多养母马,又向西域求良马育种,尤其以乌孙马和大宛马最为著名。

汉武帝不惜血本,先靠联姻,下嫁公主,求得了乌孙国的良马数万头,后来听说大宛国的马更好,遣使求不得,竟派大军两次攻打,抢夺良马。汉武帝对养马的重视,乃至修建豪华马厩宫殿,让马儿吃好、睡好,比人的待遇还高,匈奴浑邪王王子金日磾投降后为汉武帝养马,官位堪比宰相。

冷兵器时代,马匹至关重要,没有骑兵就不可能成为军事强国。

秦国之所以横扫六国,靠的就是秦军铁骑冲锋陷阵;汉武帝之所以击败匈奴,靠的是引进西域战马,才有霍去病的战绩;而匈奴之所以战败,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失去了阴山、河西两大养马基地,无法发动战争,乃至哭嚎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唐朝之所以击败突厥,是靠大将李靖率三千骑兵夜袭阴山,斩杀万众,威震西域……历代经典战役,莫不是以精良战马为前提条件。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而良将可求,良马不可求。

像汉武帝这样不惜血本地求购西域马匹,成本高昂,其他朝代未必能做到,于是争夺中国西北的“养马场”成了交战双方的重点。

为什么西北地区最适宜养马?一是因为地处游牧区域;二是这里气候宜人,并不过分严寒。

汉代时,陕北地区“畜牧为天下饶”“沃野千里,牛马衔尾”,汉武帝的六个大养马场这里占了三个;甘肃河西走廊的山丹马场,南接青海;北靠内蒙古,土壤肥沃,牧草丰盛,自西汉时就是超大规模的马场,到隋唐时更是成为战马的集散地。

陕西、甘肃、宁夏这片地域至关重要,供应了全国90%以上的马匹,秦汉、隋唐都控制住这里,因此军事强盛,促成统一大帝国,而到了宋朝,却丢失了这块产马区域,疆域缩小到关中一线,西北之地尽归西夏国、辽国。据《宋史·马政》记载,宋军中骑兵只占七分之一,骑兵中又往往有十之三四无马,最高曾达十之八九无马,可见宋军缺马到何种地步。

没有马匹的军队,就相当于今天没有卡车、坦克,完全要靠人力。宋军怎么可能打得赢辽国、金国呢?只有通过茶叶、瓷器与敌国贸易,换取少量马匹,但也只是杯水车薪。

王安石变法提出过“保马法”,在民间驯养马匹,由政府收购这个法子还凑合,所以宋神宗年间打贏了西夏国,是北宋最辉煌的战绩之一,可见宋人并非军事衰弱,一旦有马,就能打胜仗。但中原不适合养马,又因王安石失势,从此北宋再无骑兵优势。

到了南宋,唯一打胜仗的是“岳家军”,金兀术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的关键也在马匹:一是他在击败金傀儡伪齐军后,从伪齐马场中获得一万多匹战马,组建了一支以骑兵为主的“背嵬军”,从此扭转局势;二是他富有创新精神地发明了“砍马腿”的打法,训练出步兵拿长斧砍马腿的战术,金军“铁浮屠”骑兵呼啦啦一倒一大片,摔得头破血流,是步兵破天荒头一次战胜骑兵。

但有人会说,步兵可坚守城池,闭门不出,骑兵又怎么攻得进来呢?

对的,这就是农耕民族对付游牧民族的唯一正确方法。打不赢你,我守总行了吧?在各处险要的地方建造隘口,雁门关、山海关、大散关、嘉峪关、武关...这都是中原王朝赖以生存的重要据点,以至于有了长城这堵伟大的墙。

西北和东北是中原的两个大门。西北乃是“关中”,以长安(今西安)为中心,有函谷关、潼关、大散关、萧关,阻挡来自西北的游牧民族匈奴、乌恒、羌、突厥、党项;东北乃是“幽云十六州”,以幽州(今北京)为中心,延伸到山西易守难攻,有山海关、居庸关、雁门关,阻挡来自东北的游牧民族柔然、鞣褐、契丹、女真。

西安和北京,一个占西北,一个占东北;一个是十三朝古都,一个是七朝古都;一个是秦汉隋唐故地,一个是宋元明清要地。

这两处守住了,中原就和平,一旦被攻破,就天下大乱。“关中地区”被“五胡乱华”攻破,从此带来三百年大动荡,整个北方都是游牧民族的天下;“幽云十六州”被契丹夺取,宋朝从此无险可守,辽军骑兵南下,昼夜即可饮马黄河,数日就能冲到河南开封城下。

好了,“打”的问题说完了,接下来讨论第二个因素—吃,也就是后勤问题。

中原汉族难以战胜北方游牧民族,与两个民族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

简单点儿说:游牧民族是“肉食型”的,中原汉族是“素食型”的。

二者有何区别?

游牧民族长距离跋涉时,携带轻便的肉干、奶酪,这都是高能量的食品,量少又方便;农耕汉族长远征时,都要挖灶做饭、炒菜刷锅、现场烹制才行。

于是,两军交战往往发生这样的事情:当中原士兵还在挖灶炒菜、低头吃饭时,游牧民族的骑兵已经一边咀嚼着牛肉干和奶酪,像箭一样冲到了大本营。

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从亚洲到欧洲,要跋涉几个月甚至数年时间,他们的粮食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蒙古人从不带大批粮食,只携带少量肉干、奶酪,昼夜行军,他们还可以杀马吃肉、喝马奶,这些都是高能量食物,比吃米饭划算多了。

对于中原人来说,后勤补给是最令人头疼的。战争常常发生在边塞,粮食运输线漫长遥远,小麦稻米要从遥远的渭河平原、山东平原运过来,甚至要从长江中下游平原运过来,这个成本有多高就可想而知了。

陆路运输的代价很大,那时没有汽车火车,只有人力和畜力,牛马拉车,光是运输队伍人数就不亚于一支军队,何况运输队伍本身也要吃饭,成本高昂;而水路运输也很麻烦,因为边疆都在黄河上游的塞北地区,产粮区却在黄河下游,要把粮食从下游往上游运,也是费时费力的。

中原王朝也想了很多办法,譬如汉朝搞了“屯田制”,在边疆垦荒,就地解决粮食问题,类似于今天的“建设兵团”,这是个好办法,汉武帝、曹操都用过,非常奏效。

可是到了公元5世纪之后,这个法子就不行了,因为全球气候剧变,北方变得干旱少雨、更加寒冷,昔日的关中沃土日渐贫瘠,黄河流域的粮食产量越来越低,到宋朝时,农作物产区已全部转移到了南方,经济中心也南移到长江流域。

再比如修运河,从隋场帝时就开始修了。运河起点在江浙产粮区,江浙一带河流纵横,走水运是最划算的,运输成本低。可是这个法子只在南方有效,北方无效,运河到了河南洛阳一带时,水流量就不够了,无法运送到长安,更无法运到塞北,粮食成本依旧高昂,乃至于到武则天时期,唐政府都承担不起运输费,只好把首都从长安内迁到洛阳,对外防线也向内收缩了。

大运河的另一条线路是从江浙穿越山东、河北,到达北京。北京作为明清两朝的首都,也是阻挡游牧民族的重地,粮食必须保证充足,此时黄河流域已衰落,唯有从江南调集粮食,可是大运河进入山东境内后,水流量就不够了,再到河北境内时,水位下降更厉害。

为了保证运河通畅,官府常常截流周边的河道,以补充人工运河之水,后果便是导致山东、河北连年干旱,民众生活更加困苦。

这么算下来,中原王朝的后勤成本是惊人的。汉武帝击败匈奴,耗费了他爷爷、父亲以及他自己三代人的财富,弄到差点儿破产,这其中成本恐怕大部分要算在后勤上;唐政府甚至不得不迁都,从长安搬去了洛阳,为的就是能离产粮区近一点儿,花不起太多银子;明清政府都系于京杭大运河一线,都为漕运头疼不已,康熙帝甚至将漕运列为他人生三件大事之一。

可即使这样,边疆也不能保证安稳。在塞北打仗的士兵们,不怕流血流汗,就怕吃不饱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一旦哪天运输线出问题了,粮食晚到一个星期,或是中原发生旱灾,边疆就乱套了。

这种后果是可怕的,最严重的一次历史事件便是“吴三桂叛变”,吴三桂是明朝镇守山海关的总兵,在孤立无援时仍拒绝投降清朝,这样坚守了一年多,只请求崇祯帝保证粮草供应,而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大运河彻底瘫痪,山海关粮食断绝,吴三桂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投降。

战争不仅仅是冲锋陷阵,更是舟车劳顿、粮草漕运,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孙子兵法》中说“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战争打的就是钱粮,是物质基础。

三国时诸葛亮屡屡北伐失败,不是因为战术不行,而是因为补给困难。要知道,蜀军攻打魏国的同时,也要把粮食从四川盆地运送到黄土高原上,是从下往上爬的,四川盆地海拔米,黄土高原海拔米K,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困难重重。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几十万大军,长途跋涉,远离成都,粮草供应不足,而在魏国各地边防处,从曹操开始,就早已实行“屯田制度”数十年,土兵们一边驻守、一边种地,有吃有穿就能打战。

清末左宗棠收复新疆也遇到了这个大难题,新疆本地缺粮,运输极其昂贵,从河西走廊运粮到乌鲁木齐是公里,运费是粮价的20倍!更何况叛军巢穴在更远的喀什。

财政窘迫的清廷允许左宗棠借外债,经由“红顶商人”胡雪岩向英国汇丰银行以高达10%的年息借款4次,总计白银万两,以巨额债务挽回了新疆。

1
查看完整版本: 游牧民族常常主动进攻,中原汉族往往被动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