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杨天佑文/辛公子
当清晨的第一束阳光照进小窗子,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海面。
当晌午的暖风拂过路边排排的柳树,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
当傍晚的云霞渐渐盖住蓝天,尼泊尔的背包客已端起酒杯围坐在火炉旁。
当深夜的第一颗星开始静静闪烁,蒙古的鹿群也成群结队地回到家中。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有人说:“旅行就是从一个自己住惯了的地方,到一个别人住惯了的地方。”我想,旅行的意义远远比这重要的多,也浪漫的多。
世上有太多震撼人心的美景,有太多未被发掘的胜地;远方有无数素未谋面但或许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无数值得下酒品味的奇闻轶事。
旅行的意义,便是去捕获这些足够治愈心灵、升华灵魂的事物,理解、感受,并最终将它们化作自己的回忆和知识。
于是对于旅行,我看重体验与感知,只有自己感受、理解了,才是真正的来过一遭。与其随手拿起手机拍张照片,我更乐于用自己的笔,将我眼中独特的景致留在纸上。哪怕我学画并不太久,功力尚浅,那一幅幅画也是只属于我的,独一无二的旅行记忆。
有纸和笔作为旅伴,我的旅途从来不会枯燥、不会单调。
支起画架,眼前的一切景象都更加细致的被解构、放大,也许良久之后我并没有下笔,但我眼中的图景已然更加精致、深刻。
支起画架,总有陌生人来攀谈交流,在每一段旅程中,我总能因此遇见交心的朋友,于是每一处地方,都又有了别样的色彩。
尽管一段旅程已经结束很久很久,再翻出自己的画,仍然能陷入丰富饱满的回忆中,因为画,我的灵魂永远在路上,或是潜入一段旧光阴,或是开启一段新征程。
你可曾拥抱过祖国西北边陲的旷野?那里充满野性的力量,也充满少数民族同胞的热情和开朗。
坐上往大西北开的老火车,过了嘉峪关,冲出漫长隧道的那一瞬间,眼前豁然开朗,无边无际的戈壁,时而点缀一棵挺拔的胡杨,一张黄色的画卷展开在眼前,一声声轮毂与铁轨接触的声音,好像联通了这片土地的脉搏,无论你是满心期待的旅客,还是归家的游子,都必定不能抵抗这片土地的宏伟气魄。
可当我提起笔,这瀚海大漠的美便更加的深刻,土地上的每一条裂纹,都仿佛变成了点缀在土黄色画布上的纹理图样。
面对这样的景致,工笔细描不免显得扭捏了,我似乎也被这土地感染上了几分豪迈,回过神来,才发现身后静静站着一位长胡须,身材健硕的男子,他的长相充满异域风情,他的普通话夹杂着浓重的口音,但从他激动的语气和肢体表达中,我领会到了他的赞赏,他的手指落在画中一角,我也理解了他的意思——那里缺一只大雁。直到现在,看到那只雁,我仍然能清晰地回忆起他的脸,回忆起他分给我那块甘甜无比的西瓜。
不要让你的梦想只是梦和想,而是要去登高山、越江河。
如果我不曾学过画,对于西北的印象将要缺失不少吧,至少缺了那块西瓜带来的温暖和甘甜,感谢蓝鹰书院对我学画的引导与支持,让我得以领略边疆在雄浑辽阔之外那份浓郁的温情。
你可曾领教过三峡风光的变化万千,风姿阔绰?那里有山,有连绵不绝的山,那里有水,有澄澈奔放的水,那里有人,有自古潇洒多情的蜀地儿女。
从小便吟咏郦道元的那篇《三峡》,早已对这处名胜有了深深的向往,在蓝鹰书院学画时观摩了众多杨天佑先生的画作,老师也是重庆儿女,他是蓝鹰书院的签约画家、金牌讲师。
他的山水画美的摄人心魄,大气磅礴,唯美多姿,跟着他的授课视频一点点学,对他画中美景的向往愈加强烈。虽与杨老师未曾谋面,但总想领略引人入胜的蜀地风光。总算下定决心,要追随他的步伐,来一览白帝城的魅力。
这里的景是多姿的。
有豪迈奔放的山将你揽入其中,郦道元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层层叠叠的山似能将天空掩盖,阳光在山外焦急地踱步,无法穿透这高耸的山峰。可眼下依旧明艳,因为山的明艳、水的明艳,甚至更艳过了天空那轮红日。
也有那样一个瞬间,让你陷入自然当中,不由得为自身渺小感到迷茫,为四周幽寂而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郦道元还写:“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我不由得想起,杨天佑先生《云溪论道图》中那孤身撑船的钓叟,《溪山云起图》中那离家收获的渔夫,在这些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中,是否也凝结了如此思考和情怀?
到了夜里则更有韵致,或许是这里自古受文人墨客青睐的缘故,夜的香气弥漫在空中,细细品味,发觉里面有草木的香气,有水汽蒸腾的香气,也有彩墨晕染开来的香气。半轮月高挂在天空的左半边,那月竟身披一条浅浅的绸缎,是远方来不及散了的云彩。右半边还是那山,在月光下却失了白日的英气,巍巍青山,竟也有颔首害羞的感觉。
这里的一切都不是死物,我很幸运,这世上有画技精进的艺术家,将景物的情态留在纸上。哪怕无法亲临现场,也能从画中感受一二。
你可曾醉倒在江南的吴侬软语中?那里有清酒红妆,那里有烟雨百花,那里有溪山碧树,那里有更多画家的情怀。
在穿长风衣的季节,小跑进江南朦胧的烟雨中,穿一双舒服的旧靴,头发是披着的,还有必不可少的贝雷帽,衣摆有节奏地扬起,每一步都踏在细细的云里。
联想到杨天佑先生的溪山云雨图,眼前的山都显得更加青翠,我想不到哪种滤镜能制作出我眼中那种娇艳欲滴的绿,一直绿到心底,排遣了一切的压力和积攒的负面情绪。这就是书画艺术的力量,画家用画传达心中的美好,我们学画人、观画人便也能以这样的情怀观自己眼中的世界,这是除了画技之外,在蓝鹰书院学画的经历带给我的额外馈赠。
桐月细雨蹁跹,绀香料峭春寒,三千弱水空濛,溪涧波光潋滟。有油纸伞下娉婷家人,酥手翦愁,也有弄堂深处慈蔼阿婆,笑颜粲然。执笔墨染,绘眼前绝景,绘心中佳人。
我爱景,更爱画中景。我念美人,更念画中美人。
画中的江南,是另一片更加婉转幽美的江南,水墨滤去了世俗纷扰的尘埃,只留下纯粹清澈的江南胜景,这,才是真正值得珍藏的旅行记忆。
不止旅行,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日日夜夜的烟火中,在朝朝暮暮的奔波中,一个衷心喜欢,认真钻研的兴趣和特长,都会为我们的世界增色不少,都会给人这具躯体赋予更加饱满丰富的灵魂,而我选择了画。
你知道吗?在心理疾病的治疗中,一直有一种被高度认可的有效疗法,即为绘画治疗。在拿起画笔创作的过程中,我们是最自由的表达者,是最灵动的创作者,一笔笔线条不是语言,却胜过万千言语。看到画板上那些实景之外的巧思了吗?那就是你与自然碰撞出的火花。
行在路上,让我时常有兴致画,有内容画,旅行是画的缪斯。
而画,画人,画景,画事,则又升华了我的每一段旅程,让我永远憧憬着下一次的出发。当然,依旧带着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