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年间,潼关对于中原意义着什么?地位又为何下降?
文/号外历史之丽丽图/网络
中国古代一直有“十大名关”的说法,分别是“潼关、嘉峪关、山海关、剑门关、雁门关、娘子关、居庸关、友谊关、紫荆关、武胜关”,它们在中国战争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基本都位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在历史上都发挥了御敌、抗敌、保民的重要作用,那么潼关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
很早的时候,潼关和山海关被人们称为是“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是万里长城的地点,扼守东北进入华北地球的咽喉,位于今秦皇岛东北15公里处,而潼关在历史上出现的频率也很高,潼关位于西安和洛阳中间,是陕西等地区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因为陕西和河南在历史上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而西安和洛阳在历史上长时间是首都,所以潼关的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由此我们可以看见,不管是从东面打西面,还是西面打东面,进入了潼关,基本上就打开了通往中央地区的通道,但是在历史上,由于政治的不断变化,潼关的地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动。先秦时期,有函谷关。
但是到了汉朝的时候,因为黄河水下移,导致稠桑原顶端的森林植被破坏,所以函谷关的重要性就下降了,而取而代之的就是新建的潼关了,在三国演义中,马超和曹操在这里发生过一次大战。潼关和函谷关不同的地方是,函谷关位于稠桑塬之中,是平坦的地方,而潼关位于稠桑塬之上,海拔米左右,而且两边都是深沟,所以就使得潼关更加易守难攻。
潼关有四道门户,其中一道是金斗关,而过了金斗关就是一条狭窄的路,被称为黄巷坂,也就是”五里暗门“,这里十分的适合打伏击,而过了五里暗门就来到了潼关,但是在潼关之后还有一个防御点,那即是禁沟,我们上面说到的两条深沟之一,这里长期受到雨水和喝水的冲刷,直通秦岭,直达武关。
所以说禁沟就是潼关防守的重中之重,一旦夺取了禁沟,潼关就不攻而破。隋朝的时候,因为雨水的冲刷,所以在潼关以南4公里的地方,出现了一条新道,而这条新道可以支取潼关,所以隋朝在这里建立了新潼关,武则天时期,潼关受到了和函谷关一样的问题,那就是黄河的下移,使得潼关不再需要从麟趾塬上通过,而是可以从旁边的河床穿过。
这个时候麟趾塬就成为了摆设,唐朝政府将潼关移到了河滩上,新修建的唐潼关位于黄河河谷南侧一个形成不久且海波在米左右的低台地(麒麟山高阜)上,南距汉潼关约2公里,同时原来经汉潼关走禁沟的旧路也不废而废了。而潼关这样一个重要的关隘,之后因为西安和洛阳不再成为首都了,所以地位也就急剧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