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丝绸之路上的哨兵嘉峪关
TUhjnbcbe - 2025/4/3 6:37:00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 http://www.kstejiao.com/m/

嘉峪关,古称"雄关"、"万里长城第一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是丝绸之路的西大门,也是明长城终点关隘。多年来,嘉峪关始终如一地守卫在戈壁深处,以其峻峭的惩防体系成功抵御外敌多次进犯,始终未被攻破,成为中华民族自守自强的象征。

天险之势,地利之胜

嘉峪关城墙高大雄伟,长城穿越城隍顶连接内外城,形成"城壕三道,重叠之势并守"的防线。这里有内城、外城和城壕三道防线,与长城相连,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这种"瓮城"布局可以让敌人越打越深,陷入"瓮中捉鳖"的境地,从而达到用最少的兵力守卫最广大的区域,这是嘉峪关的天险之势的原因。

另外,嘉峪关所在地属戈壁沙漠,四周环境恶劣,供养困难。这种地理环境给攻城敌军带来极大困难,使其难以长期驻扎并发动进攻,这是嘉峪关地利之胜的原因。正是借助天险之势和地利之胜,嘉峪关得以长期不败。

万丈高楼,高处起

与一般城楼平地起不同,嘉峪关的城楼采取"万丈高楼,高处起"的设计。为何如此设计?这主要是因为嘉峪关所在地劳工和建筑材料极为匮乏,难以搭建脚手架进行建设。工匠们想出一个巧妙方法:先在地上固定住关楼的主体大圆柱,然后在圆柱周围堆黄土,最高达17米高,在这土堆上进行建造,盖好一层就挖去一层土,如此循环,最终建成了壮观的嘉峪关城楼。这种建筑方式使嘉峪关城楼散发出破釜沉舟的气概,足见当时工匠的匠心和智慧。

柔远门:与民怀柔,致远安边

嘉峪关的第一道城门叫"柔远门",取"怀柔致远"之意,寓意要采取怀柔的政策来安抚边疆的少数民族,达到维护边境安定的目的。这道门既是通关入口,也是出关的最后一道门,所有人员和物资都必须从这里进出。

柔远门门洞及城墙均采用青砖砌成,脚下是每块半吨重的大石板石条铺成的道路。这些石条来自位于嘉峪关20公里外的黑山,远道运来,可见当时修建嘉峪关所投入的人力财力之巨。传说石条的运输曾一度面临极大困难,后来通过冰道滑运得以解决,可见当时工匠们的聪慧和对工程的执着追求。

马道:万里长城上的"马到成功"

在嘉峪关城墙上,有一条半台阶半斜坡的道路叫作"马道"。马道因方便将军骑马上墙和运输物资而得名,寓意"马到成功"。站在马道上可以饱览嘉峪关三座主要建筑:嘉峪关楼、柔远楼和光化楼。马道两边还有敌楼和角楼,前者用于士兵休息和存放武器,后者用于瞭望和监视敌情。

马道彰显了古人修建工程的智慧,在有限的条件下将方便和实用巧妙结合,髹满了古代军事防务的用兵之道。如今,踏上马道,可以轻易想象千百年前将军指挥士兵,运输车马来往的盛景,感受古人守卫家园的决心与毅力。

关隘中的江山如此多娇

站在嘉峪关城楼上,可以一览沙漠中的壮美江山。西面是茫茫戈壁,黄沙滚滚;东面有涧河绿洲和田野;北面有黑山悬崖,气势非凡;南面则远远望去,黑山之巅隐约可见明长城蜿蜒向西的场景。这些美景都在沉默无言中述说着这里的沧桑历史,让人肃然起敬。

嘉峪关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见证了中外文化的激荡交融。来自东方与西方的旅者,将先进的思想文化带入关内,并将中原的礼仪正派传播到边疆各族,对沟通华夏文明与各族文化,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没有嘉峪关的开放与守卫,丝绸之路也无法长期畅通,人类的交流也难以如此活跃。这座矗立沙漠的城池,不但见证了历史,也促进了人类的共同进步,其存在意义不仅在于武力守卫,更在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嘉峪关,这座连接东西的重要关隘,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建筑艺术,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它的存在,让丝绸之路得以畅通,使得东西方的文明得以交流,是中华民族对外国交往的重要窗口,其重要性不容小觑。如今,我们虽无法穿越时空见证古人守卫边疆的磅礴气概,但走进嘉峪关,抚摸青砖古道,端详城楼峻峭,也能感知到历史的厚重,体会到古人文化自信和国防自强的决心与精神。这,也许就是我们今人学习红山文化的动力与启示吧!

1
查看完整版本: 丝绸之路上的哨兵嘉峪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