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嘉峪关博物馆有个谜样的人面杙,它在修
TUhjnbcbe - 2025/7/3 14:03:00

在嘉峪关博物馆中,收藏着一种名为“人面杙”的文物,该文物的外形奇特,却又生长出一张怪异的“人脸”,据说它还在修建嘉峪关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嘉峪关,号称是“天下第一雄关”,其地理位置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公里处最狭长的山谷之中,城关城墙贯通南北沙漠,北有黑山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其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属于易守难攻之地,也是河西地区的重要屏障,更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与山海关以及镇北台合成“中国长城三大奇观”。

明代时期,东部的番部落日渐强大,其民风彪悍且带有侵略的恶习,故此经常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致使明朝边境百姓深受其害。为了能够彻底抵御住番兵的进攻,明王朝最终决定拨款修建嘉峪关,于河西地区构建防御工事。负责修建嘉峪关者,正是洪武年间被敕封为宋国公的冯胜,他在班师途中接到命令,随即命令军队就地驻扎,开启了浩大的嘉峪关修筑工程。

建成后的嘉峪关,分别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三者呈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了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能够极好的形成防御联动,抗击侵略的外敌,至此之后,嘉峪关也被称作是“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虽然雄伟异常,但是修建过程并不简单,甚至不少工匠和士兵都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作为抵御敌人进攻的坚固堡垒,嘉峪关城墙的修建几乎有着近乎极致的要求,城墙不仅要耐火防水,更要经得住猛烈撞击,因此选用建筑材料便成为了最重要的因素。

众所周知,明代时期生产制造力低下,也并没有类似于水泥的建筑物,只能以白灰和青砖加以堆砌。白灰的成分为碳酸钙,其本身混合水的比例也需要十分精确,一旦混水不准,便会出现倒塌的情况,不仅建筑工程功亏一篑,还会对施工人员造成巨大的危险。据史料记载称,在修建嘉峪关城墙的过程中,共发生倒塌事故余起,因此死伤的人数近人,其数据之庞大可谓触目惊心。

对于迷信的古人而言,工程死伤人数过多,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工程本身,而是得罪了天上的神灵所致。于是,一种近乎愚蠢的献祭方式出现了。人们开始杀牛宰羊供奉天神,甚至在俘获奴隶之后,还会将其杀掉后献祭,以此博得神灵的欢心,试图令工程的死伤率降到最低。也正是因为如此,考古学者才会在诸多工程的下方找到许多动物及人类的骸骨,它们几乎都是封建愚昧思想的牺牲品。

可是在明朝的时候,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残忍的献祭制度已经被取消,人们也不再以献祭牛羊牲畜及人类奴隶的方式祭天,而是找到了一种替代的方法,将木头砍成木钉的形状,并在其上绘制人脸,称作“人面杙”,以此作为“活物”钉在城墙之下,祈求神灵的保佑。如此一来,古人便坚信工程的伤亡事故率会大幅度降低,甚至因为神灵的饶恕而完全消失。

信奉唯物主义的现代人都能清楚的发现,其实“人面杙”完全是古代迷信的产物,其本身并无作用,唯一的作用便是为人们提供少许的心理安慰,让众人在劳动时少一些忧虑和担惊。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其实“人面杙”本身也是一种古代文化,对考古学的发展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如今的“人面杙”被放置于嘉峪关博物馆中,它们虽然寂静无声,却以斑驳的外貌诉说着嘉峪关城墙修建的不易,更展示了华夏民族的智慧与勤劳,彰显民族的成就感与自豪感。

参考资料:《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著山西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1
查看完整版本: 嘉峪关博物馆有个谜样的人面杙,它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