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走进永昌,带您了解长城文化
TUhjnbcbe - 2021/2/8 0:08:00

经国务院同意,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按照《长城保护总体规划》要求,国家文物局在充分听取长城沿线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央、国务院相关部门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了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

位于金昌市的明长城永昌县段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

点击下方视频看永昌明长城!

永昌地处古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东段,历史悠久,人文发达。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商周时期,为西戎牧地;秦时,为月氏诸族牧地;西汉时,境内置四县,属凉州刺使部,自此历朝,永昌各有领属,曾遗留众多文物古迹,汇成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长城是我国古代宏伟建筑之一,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我国最早于春秋战国时期修筑长城。横贯于永昌县境内的长城,汉代始建,明代补修,东与民勤县大口子以南长城相接,西与山丹县交界的绣花庙长城相连,全长约公里。年,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永昌汉、明长城大致可分为三段:东段:总长约40公里,东起于永昌县与民勤县交界处,西止于河西堡镇青山堡村。因地处戈壁荒漠,长期风化剥蚀,大部分城垣呈2米高的沙土脊梁。但峰墩基本完好,均为约20米见方的墩堡,外筑长约30米的围墙。中段:总长约20公里,东起于城关镇金川西村,西止于红山窑乡毛卜喇村月牙湖自然村。因地处两山夹峙的峡谷地带,风沙侵蚀较轻,保存完好。特别是金川西至毛卜喇约7公里城段,烽燧突起,筑内外双城,原貌尚存,气势磅礴,甚为壮观,是极好的旅游观光地段。西段:总长20多公里,东起于王信堡村羊庄子自然村,西止于永昌县与山丹县交界处的绣花庙。因地处大*山北麓,自然风化严重,城垣残缺不全。西汉为确保河西地区的安全和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在河西设郡县的同时,采取了筑“塞垣”,设亭障,移民实边,戍兵屯田等重大措施。汉代称长城为“塞垣”。途经永昌县的这段长城“令居塞”,东起于永登县,西至酒泉市,是西汉在河西首次修筑的长城。汉长城主要是为了抵御北部匈奴的入侵而修建,河西永昌的汉代长城是早期*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汉王朝构建河西乃至整个北方防御工程的历史缩影。永昌境内的汉长城虽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仍然巍然屹立在荒漠戈壁和高山之巅,堪称人类文明史上一大见证。永昌境内的汉代长城现存水源镇喇叭泉至河西堡镇青山堡40公里、城关镇金川西村至红山窑乡月牙湖自然村10公里,现残存汉代烽燧8个、城障4个、汉代壕沟数千米。在前往永昌御山圣容景区的路上,就可以看到保存较好的汉长城。从其整个建筑形式来看,采取因地制宜的办法,因山河形势,就地取材。在一些地段夯筑了塞墙,在一些地段则开挖了壕沟,一些地段是纯粹的自然屏障,而一些地段则又是简易的烽台与栏栅式的防御工事。汉代边塞预警制度非常严密、健全,一旦发现敌情就依靠烽火报警,每昼夜能行进至公里,快于后世各朝。永昌长城俗称边墙,主要以明代长城为主。明代,甘肃处于边陲,北连蒙古瓦刺部,南邻藏族各部落,西接西域各国,既是*事要冲,又是东西交通孔道,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王朝为了保持边陲安宁和丝绸之路的畅通,从明洪武年到万历年的二百多年间,先后修筑和改建长城十八次,从而建成东起鸭绿江口,西到嘉峪关,全长公里的明代长城。永昌县境内的明长城约70公里,东起于永昌县与民勤县交界的大口子,西止于永昌县与山丹县交界的绣花庙,部分地段的明长城是在汉代长城的基础上补修而成。现残存明代烽燧6个,城障3个。永昌境内的明代长城保存较好,也颇具代表性。特别是在红山窑毛卜喇村一带的城垣尤为完好,烽燧突起,气势磅礴。中央电视台文化观光专题栏目《远方的家——长城内外》和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摄制组都曾专程来这里拍摄过长城与烽燧。站在长城顶上远眺,烽烟滚尘已是久远的过去,脚下的*土与崇山峻岭则深深勾起人们怀古叹今的情愫。若您是醉心于人文历史的旅游爱好者,这里将会是您今生不能不来的地方。

来源:神秘骊靬

相约永昌圈子圈子哥招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进永昌,带您了解长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