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万里长城
胡国华
三十一迷人边城醉人泉
酒泉,这久已令人心驰神往之地,的确有非凡的魅力。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动人的故事和诗章和它联系在一起啊!踏上这片土地,我们就感到,历史的沉淀物已融进它的泥土,化入它的空气之中。在这里,到处可以闻到古代历史和文化散发出的气息。
我们是由东北角进入酒泉地界的。长城是我们的“引路人”。长城由黑河上的白明塘水库开始向酒泉境内挺进。说来也有趣,长城在与黑河齐头并进的地段,只剩了断壁残垣,现出败落的模样,可离开黑河之后,却立即恢复了往日的雄姿,骄傲地挺进在沙碛戈壁之中。张掖地委宣传部的老任开玩笑地说:“在黑河边,长城患了水土不服之症。要和水斗,长城没能耐,所以吃了亏,可和风沙斗,它却是一把好手,所以镇住了戈壁滩。”他的玩笑话还真有几分道理呢!
长城在白明塘水库西岸现身后,就再也未消失过。它经过高台县盐池的北面后,一直沿着高台县和金塔县的边界前进。可以说,从金塔县石泉子村附近开始,它便一直成了两县的分界线。来到酒泉、金塔、高台三县交界的杨家井附近,它好像再也无法保持公正的立场,于是一头钻进了酒泉县的怀抱。在酒泉县东北角的戈壁滩中穿行了十几公里后,长城来到了建在临水河上的鸳鸯池水库。由水库上游过临水河后,它一直在酒泉县北面缓缓而行,直至进入嘉峪关。这段路程,我们一直在南面追随着长城的足迹。
看过酒泉的北方后,老任对我们说:“送君千里,终有别。我把你们送到酒泉后,就该回去了。我建议你们在此地多留几天。这里的长城,本身并无多少特殊之处。但长城西端的这座古城,却值得细细探访。它的历史和长城的历史交织在一起,了解了它,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长城。”
正是听从了老任的建议,我们才体会到了酒泉的魅力。
和老任告别后,我们在酒泉地区招待所住了下来。我们住所的隔壁,正好住着一位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他是专门来酒泉搜集资料的,对酒泉的历史掌故了如指掌。当天傍晚,我们结伴在酒泉城内游览了一圈。
一边走,教授一边给我们讲酒泉的历史。他告诉我们,在酒泉多呆几天实在必要。它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富有传奇色彩。根据已经发掘的文物推断,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就开始在这里活动。秦代以前,这里是古代一个叫西戎的少数民族的居住地;秦朝时,住着月氏人。西汉时,开始有了酒泉的名字,是河西四郡之一。东汉时,仍在这里设郡。西晋时也设郡,但隶属于凉州。隋朝这里成了州,才有了肃州的称呼。可到唐朝武德二年时,又改成了酒泉郡。
我们说:“地名改动也真够频繁的。”
教授笑了:“地名改动只是现象,它反映了*权的更迭。与内地不同的是,酒泉这地方历史上经常在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易手。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月氏、羌、匈奴、吐蕃、回鹘、氐等都先后占据过酒泉;汉族的地方势力也曾在这里割据称王。东晋十六国时,李暠建立的西凉国,就曾以酒泉为国都。唐初,汉民族收回了酒泉,到至德(公元年至年)年后,又落入吐蕃手中;大中年间(公元年至年),一个叫张议潮的汉族地方将领在沙州(敦煌)起义,占据了河西走廊,后归附唐朝,酒泉又回到唐朝*府手中。可是,五代和宋朝时,它又先后被回鹘和西夏占据,元、明以后,酒泉才回到中央*权的控制之下。”
酒泉历史上的动荡使我们惊叹:“嘿,这真够复杂的!要写一部酒泉的地方史,够你考证一阵的。”
“我正是为此来的。”教授坦率地承认,“我到酒泉已经半个月了,越了解情况,就越感到兴奋。这里留存的史料太丰富了。酒泉的兴衰史,实际就是中国西部地区的兴衰史。”
“酒泉最兴盛的时期是什么时候呢?”我们请教道。
“那当然是汉唐时期了。”教授像在课堂上上大课,口吻一丝不苟,“当时酒泉和河西走廊的其他重镇一样,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经济文化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元代、明代时这里也还是很繁华的西部重镇。据古书记载说,这里的商业活动异常繁荣,每天天刚亮,店铺和集市就开始作生意了,直到天黑才罢市。至于小商小贩们,夜半时分,还能听到他们的叫卖声。明代时,一个外国使节路过这里曾记叙道:‘肃州城市极大,城墙为四方形,有坚固炮台,市场无幕盖,……扫除清洁,时时洒水,尘垢不起。店内羊肉与猪肉并行而挂列。各街均有华丽之建筑物,顶上有木制尖塔与炮眼,用中国漆漆之。’明朝时,海运已经开通,对外贸易中,船队逐渐取代了驼队,丝绸之路开始走下坡路。可酒泉却仍这样兴旺。可见它的兴旺时期,场面应比这位使节描绘的更宏大、更繁荣。
“酒泉败落是在何时呢?”
“应该说,到了明末它就不景气了。到清代已经成了破落户”。民国期间更不用提了。”
“民国时的情况,我们在书中已经读到了。”我们接过他的话说,“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专门用一节篇幅写酒泉,用的小标题是‘酒泉走向地狱’,可见当时已经到了很凄惨的境地。”
从历史回到现实,我们发现,酒泉又迎来了新的繁荣。夏日的酒泉,太阳落得很晚。已是下午六点多钟了,可金盘似的太阳还没有沉入戈壁滩的打算。火红的残阳给酒泉街头镀上了一层桔红色。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正是营业的高潮。店内商品琳琅满目。送货购物的人络绎不绝,营业员一个个忙得不可开交。店铺门前的街沿上,摆着大大小小许多菜担瓜摊,小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瓜的种类可真多,除了西瓜、甜瓜、番瓜外,还有不少我们叫不出名字的瓜。因为这些瓜,酒泉城内到处弥漫着一股诱人的香味。
第二天清晨,我们在教授的带领下参观了酒泉著名的建筑物鼓楼。翘角飞檐大屋顶的鼓楼,座落在市中心一座砖砌的高台上,高台四周都有拱门,可通向十字街。整座鼓楼从基座到楼顶约有三十多米,在晨曦的映衬下显得十分巍峨壮观。
教授对我们说:“这座鼓楼是典型砖木结构的古代建筑,虽然砖墙敦厚,楼高四层,但是由于梁架轻巧,又是方形塔式构造,所以并不显得笨重,反倒增添了一种古朴庄严的神韵。”
我们问:“它是哪个朝代的文物?”教授答道:“它原是东晋永和二年(公元年)前凉张重华时所建的酒泉城东门。如从那时算起,已有近一千六百四十年的历史了。明朝洪武二十八年(公元年),酒泉城向东扩建,这座东门便成为市中心,改建成鼓楼了。”
“从外观看,这座楼恐怕已不是明朝的原物了。”
“对,的确已非原物。现在基座上的木构塔楼,是清朝光绪年间重建的。解放后,酒泉县人民*府曾五次修葺。”
我们绕楼缓行,看到鼓楼基座的门洞上方,各题了四句话:“北通沙漠”、“南望祁连”、“西达伊吾”、“东迎华岳”。
这四句话就像一个十字座标,标出了酒泉这个中心点所处的地理位置。教授拉着我们上楼:“走吧,登上楼,你们就会对这个十字座标有更深的体会了。”
随后,他带着我们由东面侧门一条名曰“云路先登”的坡道登上了鼓楼。登楼四面瞭望,我们才明白这十六个字题得真是妙不可言。北望,是一望无垠的巴丹吉林沙漠;南望,是祁连山白皑皑的冰峰雪岭;西望,是一条通向*哈密(伊吾)的柏油大道;东望,则路途迢迢,群山连绵。这四个方向,分别用了“通”、“望”、“达”、“迎”四个动词,真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离开鼓楼,我们沿着东大街,出东关后步行了约一华里,来到泉湖公园,寻访著名的酒泉。跨进公园大门,我们在右侧看到了一幅大油画,画着一群戎装的古代将士在泉边饮酒的场面。教授对我们说:“这幅画表现的就是酒泉的故事。传说汉武帝时,骠骑大将*霍去病西征,大败匈奴后,曾命令部队驻扎在这一带休整。当时这里有一股泉,名叫金泉,可供全*人马饮用。武帝为表彰霍去病的卓著战功,特地派使者从长安送来几坛美酒。一贯与将士同甘共苦的霍去病,不愿独享,可酒又太少,分不过来。霍去病便倾酒于泉,泉水顷刻化为美酒。霍去病与全*将士便由泉中取酒,开怀痛饮。从此,这眼泉变得味美如酒,金泉也就改名为酒泉了。
我们被故事所吸引,更急于去见识这眼不寻常的泉。教授引路,穿过一条由葡萄架搭成的走廊,走下一道砖砌台阶,来到一座石碑前。石碑正面刻着“西汉酒泉胜迹”几个大字。绕过石碑,我们看到了一眼清泉。泉边围着八角形栏杆,泉水清澈纯洌,可以看到泉眼中汩汩地向上涌水。
我们情不自禁地由入口处走到泉边,掬起泉水,饮了口,其味虽然并非似酒,却也十分甘美。泉无酒味,本在意料之中。传说毕竟是传说,传说所以动人,并非因泉水变美酒,而是因为霍去病与将士同甘共苦的感人精神。
酒泉品尝,不由使人联想起唐朝诗人王翰的诗句: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教授听我们吟哦,猛然醒悟,拍拍脑袋说:“你们不提我差点忘了,酒泉还真出夜光杯呢!”
“是吗?”我们惊喜地问,“能不能带我们去看看?”
教授慨然允诺,带我们来到了酒泉工艺美术厂。在厂里的产品陈列室里,我们见到了形状各异、精巧玲珑的夜光杯。有仿古平底杯,西式高脚杯,各种雕花杯,银丝边杯,金丝边杯,颜色有黛绿、淡*、月白等好几种,一只只光彩照人。厂里一位老艺人告诉我们,这些杯子都是用祁连山出的祁连玉精心雕刻而成的,杯壁极薄,有一丝光线透过,便通体晶莹。古人曾称赞它“光如凝脂,薄如蝉翼,细如精瓷”。夜光杯最绝之处在于斟酒可满过杯面而不洒。夜饮时,斟满酒的杯子在月光下熠熠生辉,所以被人称作夜光杯。
教授在旁补充说:“酒泉夜光杯据说在西周时即开始生产。西汉时的文学家东方朔在他的《海内十洲记》中写道:周穆王时,西胡献夜光常满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酒泉出产夜光杯,与它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状况是分不开的。它位于玉门关内,长城西端,是西域运送玉石的首经之地。加上本地又产祁连玉,资源丰富,便成了夜光杯的传统产地。”
我们结束参观时,每人都选购了一对夜光杯作为纪念。在酒泉逗留期间,我们仿佛在参观一座没有围墙、没有展厅的历史文化博物馆。这里古迹、文物之丰,掌故、传说之多,令人惊叹不已。观赏东晋壁画墓,使我们在酒泉的日子锦上添花。东晋壁画墓在该县果园乡丁家闸附近的一片戈壁滩上。我们乘车向县城西北方行驶了大约8公里,就到达了目的地。这里分布着一个南北长约20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的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巨大墓葬群。东晋壁画墓就在墓葬群南端的陶家庄。
壁画墓经过整修、加固,在墓道口盖起了一幢平房,这就是入口。进房后,我们沿着长约三十多米的坡形墓道来到墓室。讲解员介绍说,墓室距地表约12米。墓室全用平砖垒砌,分前后两室。前室四壁及顶壁绘满彩色壁画,后室则只有后壁有画。为了便于参观,室内装了电灯。内容丰富、色彩绚丽的壁画吸引了我们的视线。壁画用朱砂、赭石、石绿、石*、白、灰等色彩绘成,画面保存基本完好。前室壁画分天景、人间、地下三部分。天景中有日、月、龙、羽人、东王公、西王母、三足鸟、九尾狐、天马、*、金蟾、山岳和服兽图;人间有耕地、锄草、扬场、采桑、喂马、养禽、赶车、椎牛、宰猪、庖厨和花圃园林等场面;地下部分绘有房屋和象征承载大地的神龟。
讲解员告诉我们,天上部分,每一个画面,几乎都有一个神话故事作为依据,它们集中反映了当时的迷信观念和封建道德;地下部分,则真实地反映了墓主人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
最使我们感兴趣的是绘在墓室西壁的“燕居行乐图”,它反映的是墓主人生前在家饮酒作乐的生活画面。画上,墓主人坐在庑(有屋檐的廊室)内,听伎乐演奏,看女伶舞蹈。他蓄着长须,头戴三梁进贤冠,身穿米*相间的朝服,左手执着鏖①尾,右手放在一张三足隐几上,面前放着摆满樽、勺、酒壶和温酒器的案子。他的身后有一位侍女举着方形曲柄华盖。由他的帽子与华盖可以断定,墓主人可能是东晋十六国时一个“三公”一级的大官。因为三梁进贤冠是三公品级的象征,三梁即三公的标志。方形曲柄华盖也只有皇帝与显赫的功臣才能享用。可见墓主人身份非同小可。画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官僚们的家庭生活,与我国古代名画《韩熙载夜宴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讲解员告诉我们,墓内壁画因为真实地再现了东晋十国时期河西走廊的社会生活,因而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它为研究当时的历史、经济、文化和*治制度、阶级关系、一民族关系,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我们也由壁画看出,自汉代打通丝绸之路、修筑长城以来,酒泉——这个河西走廊西端的重镇,确曾有过歌舞升平、繁荣兴旺的岁月……
酒泉之行,使我们对长城更加刮目相看。因为它为昔日中国的昌盛立下过不可磨灭的功勋。
①鏖——音zhu。指鹿一类的动物,尾巴可以做拂尘。
本订阅号授权发布胡国华先生著作,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