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前方高能,不是演习,非战斗人员请迅速撤离”随着深入河西走廊,蓝天白云雪山画风突变,当我站在嘉峪关脚下时,周身景物已沦陷在满天沙尘中尽是凄*一片;痴神仰望,为了拍照而举起的手机忘了收,接着屏幕上吹落薄薄白沙。有匾上书“天下雄关”,挂在飞檐翘角的城门中间;城墙相互咬合如鲁班锁,斧削般的侧壁伸展横向层状纹理,边角上旌旗忙着应付碎风而被吹得半卷……这些本来是很鲜明壮丽的景色,如今在尘烟里失色而布满沧桑,甚至看上去有些衰颓。?——以上,是嘉峪关口,带给我的最初印象。怪这风沙起得不是时候,漂淡了砖瓦原有的色彩,无端增厚了我与这城墙这历史本就遥远的距离。如此看过去,漫天的*沙中,一种轻浮的不真实感涌来,城楼貌似和今日用来拍戏的道具没什么两样,全然镇不住边塞重地与戈壁险滩。?我随队像机械般地登上城墙,居然发现那看似轻巧的斜坡比我想象中高和陡了许多,双脚再次抵上平地时,竟然感到喉头略紧、心跳渐强。沿城墙顶绕行一周,翻过一道又一道门楼,从墙壁上方形的间隔探出头去,只见一段墙根边蜿蜒边坍倒如同荒山的疤痕。上坡又下坡,四面楼台高锁,我落入城墙的重重包围之中,感到有什么无形的力量压抑着呼吸。??不,不止呼吸,我想我的全身被这关隘牵制,被边塞要挟着不得不前行。??我记得我绕了很多路,城上城下结构复杂,却完全不能绘出大概路线和建筑平面图。?易守难攻——我默念着,心脏像撞在坚硬的墙壁上久久缓不过来。这粗暴地把我们一行人环在臂弯的城墙,皆经历过,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兵荒马乱。或许,我手指抚摩过的如今安详静好的瞭望台,曾披过鲜血和炮灰杂糅的外衣;依偎在脚下的砖石,曾承接过侵略者的铁骑。墙里墙外,乱石之下,掩埋过多少兵戎相见的灼痕,又有多少春闺梦里人*断异乡??每走一步,都是致敬这片土地禁锢着的战火与孤*。脚下像缠了水藻般步履沉重。?我清楚地意识到,这是真正的历史啊。前方高能,不是演绎,非战斗人员请迅速撤离——古时是非骁勇忠心者请撤离,今日是非怀有敬心者请撤离。??风尘愈浓,可嘉峪关城楼愈发真实。在那些边境受扰攘、戍边人匆匆燃起狼烟的日子里,大概有如此风尘衬着;一珠泪从将*腮边滑入夜光杯时,亦有今日风尘。西北的风尘是使者般的纽带,在每个日色昏*的天气中,擦去古与今的界限,联结成一幅抖得出砂砾的长卷,它的名字叫边塞。??粗粝的沙在纸上留下划痕,卷角一点暗红渐渐风干不知是血还是葡萄酒,画中关隘城楼的色彩凋败而散。?这就是我见到的嘉峪关啊。它不美,最多算壮观,却足以在心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真实。?又来到悬壁长城,*霾浓到山顶与山腰的行人不可相见,长城攀在戈壁的脊背上向前延伸,前路明灭难寻,只隐隐约约一条麻绳似的通往天顶。为了跑到队伍最前面准备人文活动,我和张海糕虾、真英雄顾不得看景一路直上,终于完成工作停下观望时,才发觉没有被风沙屏蔽的东西只剩下戈壁荒山与足边砖石。?可是,它依然,真实。?在嘉峪关,在一切一切的边塞,无法预测的战事就在前方,没有演习的机会,因此非战斗人员请迅速撤离。告别,向我们的旅程和散佚的历史西北游学的最后一天,来到阳关和玉门关,恰好适合别离。?沿途,戈壁滩被风吹散了头巾,乱石沙砾恣意横在河西走廊腹地。来到西北才明白,以前所见的荒凉都不能被称之为荒凉。?沙生植物抱团结队也显萎靡,有的路段甚至全是沙石,渺渺茫茫,灰*的地依靠远山和天空黏合得严丝合缝。瘦落的河畏手畏脚爬过戈壁,想要定个经纬度却怎么也加载不出,才发现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大漠,手机信号不知何时消失了。?顺便说,虽然荒漠风光看似单调,可你就是不舍得向车窗外挪开视线。景物经过天然的组合,千姿百态,如何搭配都很别致。?若不是景区大门和博物馆作为地标,昔日车马如龙的阳关,在行人眼里不过普通的戈壁一片。城坍墙颓,阳关大道成了乱石沟壑,唯有两座今人仿制的亭子伫立山头,提醒着不要忘记。?玉门关更加惨淡。连位置都是存疑的,这一带据说是玉门关的地方,只剩下一座不知道是真遗迹还是后来修建的楼台,不过四面石墙相抵,屋顶不知所踪。像站在井里。其余是波浪式的诡谲石漠。春风亦度玉门关,尽管荒凉还是有些绿色的;然而……还会有人像春风般关怀——曾经,此处,那些呢喃着凝噎着的强作欢颜的告别吗??往事的海水凝固、风化,终成齑粉。便是眼前的荒漠。从这些散落天涯的痕迹中,故事的走向看不明晰。?用力使思维钻进历史去。却无端更伤感。出了关,可就是在古代出国了啊;在交通靠马、信息传播不便的时候,每次离别均可能是最后一次相逢。几千年间气候不会变化太多,因此为赠别而折的柳,会在干燥的戈壁滩上枯萎;长亭短亭间同样刮起风尘,带走了阳关曲子里泪水的润湿。?仿佛看见一对友人执手,举杯,一饮而尽;在边塞,在马前。揉了揉眼,友人和关隘都化为泡影。?阳关和玉门关送行了那麼多人,我却无从了解它们何时与人悄悄永别。?是的……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而我们都不擅长告别。无法阻止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远去,而看似恒久的建筑、岩石,说不定哪一天就轰然塌陷,无法复原,只有推测它们背后的故事。?可是,承载故事的实体不见了,故事还能存留多久??而我,明天要和西北告别。临回程时参观最后的景点总会有点忧伤,同时这也使人倍感珍贵。黯然销*者,唯别而已矣!我送别历史上的友人,又送别失落的阳关与玉门关,再让西北的一切送别自己。?那就……再见啦……?
番外;
游记到此结束,但长文还将继续:以下是地理实践课的观察记录与思考。观察不止,探索不止,思考不止。西安属于渭河平原,经查阅资料得知,它是断层陷落区即地堑构造,后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冲积而成,属于冲积平原。而我在路上发现逐渐有山坡隆起,海拔不高,较连绵,形状柔和,有植被覆盖(具体什么植被有雨雾看不太清),考虑是*土高原上的*土梁、*土塬、*土峁,但不排除褶皱构造;道路由平直变为弯曲,并有盘山公路的趋势,猜测进入不同地形区。查阅资料得知,韩城地形区分为*龙山地和丘陵沟壑区,于是我认为我们今天的沿途风光是丘陵沟壑景观。韩城市位于*土高原,但据我所见,并不贫瘠。?路过渭河,看到曲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到达司马迁祠后,我初步判断周边地质构造为褶皱和断层并存,但后来判断被粗略推翻,因为我发现了裸露的*土塬截面,厚度约超过十米,几乎垂直于地面,上部有弯曲生长的树,大概是阔叶落叶乔木?(看不太清)这么陡很容易发生流水侵蚀,但纹理看不清无法深入调查。沿途除了铺路的砖石,没有发现大块岩石。?秦始皇陵里的俑坑,很明显可以看出里面是*土,较松软易于发掘。可推测位于*土高原上或附近*土分布区。(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个事实。。)?看到了秦岭的支脉骊山,目测不高不陡,很连绵,但云雾太深看不清具体形状。植被覆盖特别好,远处看去尽是葱郁。「话说好想去秦岭做关于生物的科学考察啊!!!」查阅资料得知,骊山是渭河裂陷带内的一个孤立的地垒式断块山。?半坡之所以有人类聚落形成,是因为有优势的区位条件。那里有山有水有平原,水是浐河,山是秦岭的支脉(三面环山,忘记叫什么了……),人住在冲积平原内部的二级阶梯上。?这两天主要在室内博物馆参观,今天更是没有什么自然景观,但看着那些文物我对考古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突然理解了真英雄和李颖对于考古的痴迷……当然,如果让我学考古,我选择古生物化石方向,自然的东西比人类的社会科学有趣多了呐。?昨天看着复原过程中的兵马俑,忽然想起几周之前在延庆看希腊专家复原硅化木的情形。兵马俑的具体复原细节我不是很了解,可能和复原硅化木类似,刨出来后刷干净表面碎石尘土,再进行拼接,实在找不到的部分就用水泥补上。复原兵马俑或许比复原硅化木简单些,毕竟泥烧出的文物没有自然力量下的树化石那么碎,人像的器官也能一眼看出该安到哪里,也不用给补上的水泥上色模拟自然情态;不过每复原一个兵马俑,还需要五年固定期才能展出,期间要防止它好不容易拼上的头颅再次骨碌碌滚到地上去,也是不容易的。鸣沙山处,沙子远看有淡*和灰色两种,颗粒较小,直径一毫米左右,近看有各种颜色,沙丘上有明显的风蚀地貌。课上我们组模拟的“风蚀洼地”在这里举目皆是!!!路边,连绵的雪山,山体上有流水侵蚀的沟壑,由于看不到裸露剖面所以只能推测可能是褶皱山。也看到河流古道,非常明显的曲流痕迹,看得出侵蚀和搬运的痕迹,不过现在没水,我想它们是冰川融水的季节性河流。在阳关,有连绵波浪般的山丘,都不高,地上石块增多而不均匀,颜色为暗红、米白、灰黑、土*、灰蓝等,据说在护栏保护区内是文物滩,可能埋着当年丝绸之路的东西。然而貌似除了没有脚印干扰外,和非文物区、漫山遍野的戈壁也没有什么不同。宫阙万千都做了土…历史变迁的沧桑感啊。自然的力量对这个世界一视同仁,管你是宫殿还是汪洋,管你是文明还是蛮荒,一并吞没、扭结、重塑。有着古城墙遗址的山腰上,泛着点点绿色。以为是植被,近看却依然是戈壁。不允许接近,也没有细看。不过后来发现……雅丹魔*城的黑戈壁在强阳光下远看也有些灰绿……推测,这里的戈壁接近黑戈壁但石子颜色较浅。我在允许游览的山坡上捡了块石头带回来,它红得发橙,不知含有什么矿物,下次选修课让老师和大牛同学鉴定一下。石下是沙和土的混合。沿途也是戈壁,远处有或许是褶皱构成的山(远了看不清),也有沙山;沙生植物时有时无,是低矮灌木,也看到排列整齐的乔木林,我认为是人为种植以防风。在合适的条件下,海市楼多次出现,像天边平铺的洁白哈达。雅丹地貌公园中,戈壁滩上的碎石很厚,石子粒径比阳关的要小,多呈鹅卵石椭球形,大小非常均匀。据讲解员说,两百万年前,敦煌所在地是一片森林,七十万年前时气候变干燥,十二万年前发生地壳运动,大块岩石被抬升至地表,经风化变碎,在强烈的阳光下氧化成如今的黑色石子组成的戈壁。雅丹地貌为风蚀地貌,沉积岩被地壳运动抬升后,受到侵蚀而成各种形态,如塔状、柱状、墙状等。岩剖面有细密的横向纹理,沉积成岩的过程在纹理中显而易见。看到了真的风蚀柱和风蚀洼地,毕竟是自己模拟过的地貌,我对它们倾注了特殊感情。模样和图片一样,但亲眼所见更加震撼。在观光车上路过疏勒河故道,能看到黑色表层石子被流水冲开,有曲流痕迹,并在坡度较大的平地上看到冲积扇。亦路过自然塌的风蚀柱,讲解员说一块岩石被抬升出地表后,不断遭到风力侵蚀,形成各种形状;侵蚀会不断进行,直到风蚀柱自然坍塌成泥土。我于是思考:雅丹地貌成也风蚀,败也风蚀,沉积物成岩后被侵蚀,被侵蚀后坍塌,坍塌后再次沉积,轮回往复,相互转化,物质不灭,辩证法的规律在这过程中得到体现。这样的转化,完全把人类排除在外,没有思维的参与,于是没有意义—没有为它定义。当我们的探险家发现雅丹地貌的美,便赋予它意义,自然和文化相遇,由此擦出火花。
到这里是真的要结束啦,总有说再见的时刻。
然而,我们的记忆仍在路上,我们的躯体践行不止,我们的心思索不止、积淀不止。我相信——西北,我们终将重逢。或许就在今年暑假……
(.6“汉唐丝路万古声”全文完)
澄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