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是我们国庆旅行的第三天,当天计划在榆林市周边的三个主要景点游览。
一、塞上碑林:红石峡
红石峡是历史文化名城榆林的第一胜景,位于位于榆林市区约北5公里,在明长城口红山脚下的榆溪河谷,当地人也称为“雄石峡”,因为山上都是红色石头,所以得名红石峡。峡谷内山奇水秀,石窟古刹林立,还有陕西省最大的摩崖石刻群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塞上碑林”,同时又是中共陕北*的重要革命活动地点之一。
山门楼门洞上方镌刻着“红石峡”3个字是我国著名美术家、教育家王森然先生的遗墨,王森然先生早年曾在榆林中学执教,传播新文化,是刘志丹将*的导师。
进入门楼,就是两边东西相峙的赭色石崖,崖壁上布满了星罗棋布的石刻题匾和大大小小的洞窟。红石峡谷内不是很大,峡谷长约米,峡谷东崖高约1米,西崖高13米,东西对峙,峭拔雄伟,亭台楼榭,叠石悬崖,石室古桥,洞壑清泉,尽收眼底。
沿壁根石阶而下就已置身于绝妙的艺术画廊了,摩崖石刻大多是明清时期的作品,虽然年代不十分久远,但也有不少名人的墨宝。东崖上有八十多处题刻,大多是在清朝光绪年间凿刻的,石刻有题诗、记功、纪游、喻景、抒怀等,字大者达丈余,小不及寸,真、草、隶、篆计余处。
“河山千古”为田玉广、王守基在游览雄山寺时所题。田玉厂为贵州人,清光绪二十八年(年)任延绥镇总兵;王守基为山东人,任延绥镇守营郡司,后成为田玉广的副将该题刻赞美雄秀山河永存,寓意联防守边、精诚团结之情永垂青史。“功在名山”为清光绪二十五年(年)李棠所书。李棠,14岁时在榆林考中秀才,18岁赴长安中了举人。民国年,出任陕西靖边县县长,在执事三年期间,深受百姓爱戴,百姓称颂其“两袖清风,廉洁奉公”。年,书写“功在名山”,赞誉刘宗周、高折五两位老先生德高望重、业绩昭著。
“大漠金汤”为清光绪二十五年(年)延绥总兵龙得胜所题。题词寓意红石峡关雄地险,坚不可摧。
“力挽狂澜”是年4月榆林中学丁级班学生毕业题刻纪念。当时正处于大革命时期,李子洲同志担负着在陕北点燃革命种子的重任来到榆林中学执教,他提议题刻“力揽狂澜”于红石峡,全班同学通过后,校长杜斌丞推荐命令教务主任崔焕九书写。题词显示了革命青年立志挽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凌云壮志。
“振河不洩”为清光绪星沙兰亭谭仁芳所书。谭仁芳,光绪十年任延榆绥镇总兵。在任八年筑堤修河,捐资乡试,巩固边防。题意坚定信心,不可泄劲。
东壁上较大的石窟有圣母殿、三教殿、大雄殿、观音堂、地藏十王殿、圆觉殿、睡佛殿、慈仁殿、菩萨殿等。这是第一个石窟——圣母殿,门楣上刻有“地祗”二字,窟顶刻八卦图。传说故事中,把天比做父亲,把地比做母亲,殿内供奉的三尊神像被称做三霄圣母,她们是由中国上古传说中创造了人类的女娲娘娘演变成的。此神可以保平安、吉祥,并主管婚姻、子嗣。
三教殿。明代内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道教创始人老子、儒学创始人孔子,是三教归一、民族融合的体现。
三教殿门上面的“威震九边”为一品顶戴抚陕使者叶伯英巡视榆林时所题。年,英*冲破清廷边防侵入西藏,朝野上下一片恐慌。第二年,朝廷派出多名官员巡视各边,叶伯英奉命巡视的就是九边(辽东、宣化、大同、宁夏、甘肃、蓟镇、太原、固原、延绥)重镇之一的延绥(即榆林)。当看到榆林*事力量雄厚,戒备森严时,挥笔书写“威震九边”赞誉红石峡关隘险要,*事威严,声名震撼北域边疆全线。
“汉蒙一家”是年10月陕西观察使者崔云松等游红石峡时所题。蒙汉民族在历史上长期纷争不休,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民国初年,民族统一,题词意指蒙汉人民和睦共处,情同一家。
“还我河山”,这上下两幅石刻均出自抗日爱国将领马占山之手。马占山,吉林怀德县人,原任东北边防*骑兵师师长和黑河警备司令。年,在他驻防府谷时,曾在榆林设东北挺进*驻榆办事处,其间常来榆小住。1年冬,马占山将*陪同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将*来红石峡赴朱绥光宴请,看到祖国山河破碎,不禁感慨万千,遂题写“还我河山”,表达了他驱逐日寇、统一祖国的宏伟大志。
据石窟内年碑刻《创建石佛殿记》记载,红石峡最早开凿至少可追溯到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明成化年间维修后,改为雄山寺。到清康熙年间又重修,更名镇远寺。现在寺庙石窟大多为明成化年间至嘉靖间开凿修建的。年,因洪水冲毁翠然阁而重建,复称“雄山寺”。后经多次维修。解放后又曾多次加固修复。
红石峡是电影《东邪西*》的取景地之一。峡中最早的遗迹就是宋元时代开凿的寺庙和石窟,但是现在除了部分洞窟内的彩绘与雕刻外,其余的已经都不复存在了。
大佛殿洞口
陕甘总督左宗棠的“榆溪胜地”
弥勒佛
圆觉殿
红石峡翠然阁天门与地门之间的石窟为红石峡会议旧址,石窟上面题“别有洞天”。
是中共陕北*的重要革命活动地点之一。年5月,中共榆林县委在此召开了*的活动分子会议。次年8月,中共陕北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又在此召开,白明善、刘澜涛、贾拓夫、刘志丹等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陕北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慈仁殿,窟顶浮雕八卦及龙、风、牛、马、羊、鹿、狗、鸡、花草等藻井,图案清晰,充分显示了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相交融的特色。
菩萨殿
这几个石窟有通道相连,通道下有一条涓涓流淌的渠水,它叫“广泽渠”。年,延绥镇治所由绥德迁至榆林,巡抚余子俊为改善百姓生活,安定驻边*心,亲率将士在红石峡半山腰开凿渠水以利灌溉。
红石峡北边的普渡桥,普渡桥链接东西崖,桥下是水势湍急的榆溪河。
清光绪六年(年),开凿普渡桥涵洞石壕建成东西二渠,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改建。“广泽渠”全长余米,其中五分之一于石壁中穿凿而过,普渡桥上长方形石板下就是缓缓流淌的“广泽渠”。
普渡桥北面的榆溪河风景
过普渡桥就到了西崖下。西崖石窟毁坏严重,摩崖题刻幅面较大,剥蚀较重。
“中外一统”是康熙年间御史三朝林天擎所题。题词慨叹汉族与少数民族同为华夏民族,理当和平共处、一统河山。
普渡桥南面的榆溪河风景
东崖石窟左边刻着大大的“雄石峡”。明万历二十一年()延绥镇巡抚郑汝壁为宣威红石峡雄秀和明*在此武备的强大,在摩崖上题刻,改红石峡为雄石峡。
西崖下榆溪河河边的休闲沙滩
西崖石窟
榆溪河沙滩
红石峡南边的人行索桥
二、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
镇北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城北4公里之红山顶上款贡城西南角,榆溪河穿红石峡从镇北台西约1公里处流过。
镇北台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
6年榆林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古城的一大景观,便是南塔北台六楼骑街,南有凌霄塔,北有镇北台,中间有六座古香古色的楼阁坐落在大街上相映成趣。
身后这座高大挺拔、雄伟壮观的建筑物就是镇北台,它和山海关、嘉峪关并称为长城三大奇观。
明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兵部右侍郎刘敏宽巡视镇北台悠然而赋诗《镇北台》:
重镇秋声霁色开,巡行不是为登台。
千山远向云霄列,一水还从沙漠来。
戌阁崔嵬天阙近,塞垣缭绕地维回。
凭高极目狼烟靖,恍是逍遥莨苑偎。
万里长城举世瞩目,人们说,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中华大地上,东有龙头山海关,西有龙尾嘉峪关。镇北台地处中央,就好比巨龙的心脏。镇北台是明长城线上现存最大的烽火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并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年,国务院将镇北台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旱柳。在陕西北部至内蒙古南部生长的旱柳被称之为“砍头柳”,“毛头柳”。因为它们被反复平茬,只留不高的树身,而上部挺拔的丛状枝条却迎天而上不屈不绕,和我们常见的柳树有所不同。
当年修建镇北台,目的就为镇守边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在明代中叶,榆林还只是一个小小的边塞卫城,叫做榆林卫,明王朝的*事治所延绥镇设在00多里外的绥德州。
镇北台东侧有同期所建的“款贡城”,周长米,占地约公顷,是座废弃的城池,它背靠长城,环抱红山,地势险要,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占地约万平方米,是当年贸易往来时蒙汉官员接待洽谈、敬献贡物、赠送礼品的地方。
相传在明清时,宫中有一位医术高明的朱姓御医,用冬花把皇太后久治不愈的怪病治好,这种冬花从此名扬天下,因产地在款贡城,故被称为“款冬花”。我查了一下款冬花主要分布在中国、伊朗和印度等地,其花蕾及叶入药有止咳、润肺、化痰之功效,但也可以致癌。
榆塞。这东墙内侧的城门是登临镇北台的唯一入口。镇北台底部大,顶部小,逐层收进,占地多平方米。
进入前面的城门,就登上镇北台了。
这里就是镇北台的第一层,即基座,周长30米。四周围以墙垣,内墙高3.66米,外墙高10米,墙顶部宽1.7-11.米不等。
镇北台平面呈正方形,共分4层,每层都筑有女儿墙、垛口、望孔、射口、形如宝塔,通高30余米。
内部用*土逐层夯成,外部以条石作基础,用长40厘米,宽0厘米,厚8厘米的大砖砌筑而成,砖缝则用白灰加明矾、糯米汁黏合,上下浑然一体。
东南内侧设有砖铺马道(斜坡道),骑着马可任意上下巡视检查。
明万历年间的碑记
第二台高16.6米,周长米,进深5米,二层台南墙中开设券洞,内砖石踏步直通三层。
镇北台南面券洞横额石刻“向明”二字,是万历时巡抚涂宗浚所书。
从这儿向南眺望,便是我们美丽的古城榆林。榆林自古以来就为边防要塞,明代为九边重镇,距今已有多年的建城史。
镇北台西南面
镇北台西面的巡道。
镇北台西面可以观望到右边的“红石峡水库”。
券洞横额石刻“向明”二字和北面这个石刻“镇北台”(已毁),均为万历时延绥巡抚涂宗浚所书。现“镇北台”三字为当代书法家魏传统所题。
向北望去,当年的茫茫大漠,如今已经变成了绿洲点点。榆林人民30余年的治沙取得了成效。正因为环境的改善,镇北台才免于风沙的侵蚀,我们才能有幸登临领略万里长城第一台的风景!
城墙经*土夯打,高大坚固。经历了年的风吹雨淋后,保留下来的残垣断壁依然清晰可见。城墙右边方形的是红山墩,位于款贡城西北角,底长1.3米、宽18.4米,残高1.88米,是早期与郡县、都城相联系的烽火台(俗称烟墩)。
公元前1年,秦始皇命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赴上郡(今绥德)修筑长城,红山墩便成为万里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7年)为开辟蒙汉贡市而修筑款贡城,红山墩被镇北台取代,成为历史遗迹存于城内。
右边是1号墩台和明长城,左边是号墩台和北门。
右边是1号墩台和明长城,左边是号墩台和北门。
北墙城门遗址,当年它是当地少数民族穿越长城进入汉族统治区域的唯一通道。
明长城北门
1号墩台和明长城
镇台北北墙与款贡城西墙体相连,有利于传递*情报警,白天以狼烟和旗帜为志,晚上以火和灯笼为号,形成了一条气势磅礴的*事防御体系。
镇北台东面,台东外砌砖石踏步达四层。镇北台第三层高4.1米,周长88米,进深3米;第四层高4.4米,周长35.44米,顶层台面积5平方米,四边各进深米,正中原建砖木结构方形瞭望哨棚一间,清末坍塌。各层四面均围以女儿墙及垛口,台地面铺青砖。
累的不愿意上去,却甘愿在下面为我拍照。
长城文化展示廊
三、沙海明珠——红碱淖
红碱淖景区边上的鱼庄用午餐
红碱淖盛产淡水鱼17种,其中鲤鱼最多占80%,鲫鱼次之占10%,其他鱼类占10%。鲤鱼和鲫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值得称赞,不同于常见的是肉质是红色的。
午饭后饭店老板指路直接驱车到距景区大门9公里外的“叨唠窑则欢乐岛”,门票每人给优惠了10元。
还未进入景区,就被红碱淖这海天一色的美景所吸引。
红碱淖的命名与蒙语有关。“淖”是蒙古语“淖尔(湖泊)”的简称,湖岸及浅滩的沙子呈淡红色(盐类表色),湖水为咸水,含有碱,所以取汉语红碱二字,称红碱淖。
红碱淖,也称红碱淖尔、红碱淖海子,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由沙漠洼地积水而成,是内蒙古自治区与陕西省共有湖泊,交界地段全长3公里。位于陕西省神木县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之间,处于*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毛乌素沙漠与鄂尔多斯盆地交汇处。
红碱淖是当地主要渔场,总面积54平方公里,湖面大致呈三角形状,沿岸有七条季节性河流注入,红碱淖是中国最大沙漠湖泊。
红碱淖是清代起逐渐积水而成的年轻湖泊,清道光年间这里还是一片下湿滩沼泽地,积水很少,一遇大旱,湖水干涸,可乘马而过;同治年间水量才渐渐形成湖泊,改称为红碱淖,现在的红碱淖有1条常流水和季节性河流补给。
景区夏季凉爽,一个大型天然游泳场和避暑胜地。
水上滑翔机元/人。
红碱淖水天一色,湖面辽阔,清澈明净。
红碱淖湖水虽呈盐碱性,但由于沙漠的滤渗作用,使得湖水清澈见底,水质碱性也低,并无苦涩味。
环景区10公里内以及注入的河流没有任何污染,为红碱淖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它成为许多候鸟的理想栖息地。
如果是在夏季,就一定将鞋印改做足印。
骆驼场
景区观景台和滑沙娱乐项目
红碱淖“左手沙漠、右手草原,中间绝美湖泊”的地理环境,使蓝天、湖水、沙漠、草滩构成一副优美的自然景观,成为“沙海明珠”。
红碱淖四周地形开阔,林地、草原、沙滩自然景观丰富。
红碱淖有以沙柳为主的大面积固沙防风林草。
红碱淖是全世界最大的遗鸥繁殖地与栖息地,每年夏天全世界60%的遗鸥,千里迢迢地来到这里,在所有鸥类水鸟中。它是最后被人类发现的。人们觉得差点把它忘了,于是把它命名为遗鸣,也就是被忘的鸟。遗鸥对繁殖地的选择十分苛刻,它们只在荒漠地带的湖心岛上生育后代。湖心岛四周的水位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湖面还得风平浪静,作为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它是一种很挑剔的鸟。
返回景区大门
年,伊金霍洛旗于成功申报内蒙古成吉思汗国家森林公园,将境内红碱淖流域划入国家森林公园范围进行保护;年陕西申请红碱淖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惊呆了!
夕阳西下,落日余晖,如画的景致,这里是神木落日最美的地方。
红碱淖也被称作“昭君泪”。据说王昭君当年远嫁匈奴,走到尔林兔草原,即将告别中原,下马回望,想到从此乡关万里,恐怕一辈子也难以回还,顿时千般感慨、万般惆怅汹涌心间,这一驻足,便流了七天七夜的眼泪,于是就形成了这一汪六七十平方公里的红碱淖。王母娘娘为此感动,便派七仙女下凡,仙女们各持一条彩带,从七个不同的方向向其走去,于是就有了七条季节河同时流入“昭君泪”。
静静地向前伸展的那座栈桥已被水遮住,小船在湖面上荡来荡去,原本寂静的湖水突然变得耀眼起来,不由的想起白居易的“开缄日映晚霞色,满幅风生秋水纹”。
一天繁华落幕之前的最后辉煌,让人不忍打扰红碱淖,好想就这样静静的安享这*昏的平静!
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
旅行的快乐意犹未尽,然而,先生明天还要工作,只能连夜驱车返程回家。00.1.08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