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26日,有机会赴嘉峪关公干,头一回去如此远的西部,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走前脑海里想到的都是“西域”“边塞”“胡马”等词汇,有些浮想联翩,也有些期待。。。。。。我们从长沙飞西安转嘉峪关,早上九点左右出发,下午六点多钟终于到达嘉峪关机场。我们打车往市区方向走,司机比较热情,告诉我们现正值旅游旺季(酷暑季节,内地大部分地区气温太高,而西北天气却很凉爽),酒店不好找,他主动帮我们联系酒店,忙的不亦乐乎。
飞机路过张掖,俯瞰丹霞地貌
沿途的路修得特别好,车在茂密的柳树林中穿行,真是惬意极了!我很好奇,为何大西北的绿化如此之好?司机告诉我,这里原先是戈壁滩,不毛之地,地方*府搞城建从别处运来泥土,才有了今天的这番景象。
从机场出来,沿途是茂密的柳树林
嘉峪关市属于新兴的工业城市,主要企业就是著名的酒钢,进入市区,远远可以望见“酒钢”二字,可以这么说,一个企业带动了一个城市的发展。
这里比较有意思,晚上九点多钟天才黑,天黑前广场上热闹非凡,很多人在跳广场舞,天一黑,立马就变得异常的安静。晚餐过后,我们便回了宾馆休息。
第二天早上,我打算独自出去游玩(随行人员都已多次去过附近的景点),在酒店门口拦了辆的士,是位女司机,我对景点不熟悉,让司机介绍,她说建议我去天下第一关、天下第一墩和悬臂长城,车费加门票一起元,我心想,这也太划算了吧。司机非常健谈,一路上给我介绍各个景点的情况,原来近几年地方*府为宣传旅游业,给司机们都发了各种旅游宣传本。
我们先去的天下第一墩,沿途能看到断断续续灰*色的土长城,一种沧桑之感让人油然而生。
到达景点后上了辆旅游车,只见路两边的草稀稀疏疏的,*中带绿,而远处尽是一望无际的*色砂石,戈壁滩的景色真是与众不同!
才几分钟时间,车便停下,便可望见一个大土墩,这就是——天下第一墩。天下第一墩也称讨赖河墩,是嘉峪关西长城最南端的一座墩台,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墩台。墩原高14米,由于风蚀原因,现在只有10米左右。此墩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北距关城(天下第一关)7.5公里,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56米高的悬崖之上。导游告诉我们,明朝对工程的质量要求非常高,监筑过程是非常残酷的——完工后令一名强壮的士兵百步外往土墩射箭,箭入,砍杀工匠,箭落,则士兵被杀。
第一墩的边上有一个地下通道,通往悬崖上的玻璃平台,站在平台上,底下是陡峭的悬崖和湍急的赖水,耳边一阵轰鸣,让人心惊胆战,我感慨,古人选此处作为边塞,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远处是一片苍茫的景象,一栋古建筑矗立在苍茫荒漠中,与周边的景象形成巨大反差,显得格外突兀,导游告诉我们,这是电影《新龙门客栈》的实景。
赖水是*河的支流,千百年来刷出了几十米深的沟壑,非常壮观
离开天下第一墩,便奔往悬臂长城。
车在灰*色的土城墙边停下,给我第一感觉是,这城墙太矮了,古人建筑手段有限,基本上就地取材,所以建筑质量有可想而知了,不过我想这四五米高的土墙用于抵御骑兵部队多少还是管用的,毕竟还有烽火这个古代通讯工具,能短时间通报战事,迅速聚集兵力。
登上城墙,近处两旁绿树成荫,与远处的灰色的山形成强烈的对比,似乎是处在两个不同的天地中。
这山便是黑山,了解历史之人应该对这个名字比较熟悉,正是这座山,将少数民族阻在了塞外,也造成了与汉族间千年的隔阂。它不算高但是很陡,蜿蜒的长城在山间穿梭着,犹如一条巨龙。
问了旁人爬到对面的烽火台来回需要一个小时,因时间关系,我打算在四周转转即可。
城墙的南边有一片绿洲,这是在山边少有的一块平坦之地,黑山上的积水淙淙而下,冰凉凉的,给这片原本匮乏生命之地带来了生存的希望。我想这应该鲜有的宁静之地,霍去病的*队千里奔袭之后会不会在这里停歇?远去的商队是否应该在此整顿?
下了城墙,不远处便是赫赫有名的“丝绸古道”雕刻群。
四个字为林则徐所题
“丝绸古道”雕塑群雕刻了中国古代在嘉峪关地区有过记载的张骞、霍去病、班超、玄奘、马可波罗、林则徐、左宗棠七位主要历史人物造像及五名随从、二匹马、二峰骆驼和一架马车塑像组成,借以展示石关峡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人文内涵。
最后一站便是素有“天下第一关”之城的嘉峪关关城。
赵朴初先生苍劲有力的题词
它位*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位*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
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事防御体系。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整个建筑布局精巧,气势雄浑。
由于时间不够,所以最后一个景点只好走马观花了,一进门就登上了旅游车,上山后就马上返回,所以全程没有太多深刻的记忆。
此行虽短,但是大西北的荒凉、苍茫和雄浑之感也算领略到了,只不过对于我这个喜欢历史之人来说,多少缺点什么,是对于细节的把握不够充分?还是对人文历史的碰撞过于粗浅?总之心中不免有些惋惜,那就再见吧,有机会我会再来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