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速看海量信息纪念镇北台长城景区对外开
TUhjnbcbe - 2021/3/15 19:27:00
发问年轻人大量掉头发 http://www.jweihui.com/zmzltf/7418.html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提升榆林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年榆林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

纪念镇北台长城景区

对外开放三十周年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

时间:年6月12日上午9:00

地点:榆林新闻大厦19楼新闻发布大厅

发布单位: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

榆林市文物广电局

纪念镇北台长城景区对外开放

三十周年系列活动

时间:年9月1日至10月31日

地点:榆林市

主办单位: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

榆林市文物广电局

活动内容(共十大项)

01

纪念镇北台对外开放三十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榆林市长城保护中心揭牌仪式

时间:

年9月1日

地点:

榆林市镇北台

主办单位:

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

榆林市文物广电局

★(一)镇北台长城景区对外开放30周年

1.镇北台简介

镇北台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次年()竣工。距榆林城三公里,是万里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也是万里长城上最雄伟的*事要塞和观察所,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天下第一台”之称。是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北台是明朝“隆庆议和”与“和平互市”的产物,是“蒙汉一家”和开创边关和平环境的历史见证,为古代边关贸易、民族和谐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北台南塔,六楼骑街”同处于古城的中轴线上,是榆林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组成部分。

镇北台外砌砖石,内夯*土,方正整齐,雄伟壮观。镇北台呈正方梯形,分四层叠起,总高30余米,占地平方米。镇北台一层为台基座,周长米,四周为墙垣,东墙南侧开设城门,东南角内侧铺置马道,通达墙顶。二层高16.6米,周长米,南墙中部开设券门,券门横额石刻“向明”二字,为延绥巡抚涂宗浚所书。北面原有涂宗浚所书“镇北台”石刻,被毁后由魏传统将*重新题写。三层高4.1米,周长88米。四层高4.4米,周长35.4米,每层四周设置垛口、望孔。台顶面积为平方米。台顶部原建有砖木结构哨楼,竖立帅字旗杆,后均坍塌。由第二层券洞内和三、四层墙体外设置的砖石踏步可通达各层。

2.镇北台长城景区历史沿革和对外开放时间

年,镇北台长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

明万历三十五年(年),延绥巡抚涂宗浚(江西南昌人)为方便观察敌情和互市情况,在明长城墙体内侧、款贡城的西南角修筑了镇北台。台体为方形,内筑夯土,外包砖石,分四层,逐层递缩,总高30余米,占地平方米。二层南侧券门额嵌涂宗浚亲书石匾“向明”,北侧原涂宗浚所书“镇北台”石匾被毁,新匾由当代书法家魏传统先生题写。台顶原建有砖木结构瞭望哨楼一座,清末坍塌,民国年间曾重建,年被风雨摧毁。一层原有营房环列,年在原址上恢复后设为镇北台长城博物馆对外开放。

款贡城位于镇北台下,依山势而建,西高东低,北墙借用明长城墙体,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米,南北宽米,占地3.6万平方米。南墙上的城门为游客参观的主要出入口,北墙上设二道城门,城门之间建有敌楼。款贡城与镇北台同期修建,是控制长城内外人员交通和物资出入的关口,是延绥镇互市蒙汉官方接待、商洽、贸易的场所,俗称“官市”,也称“关市”。

镇北台距今已有年的历史。它是明代后期开创边关和平环境的历史见证。入清以后,延绥镇逐渐失去了往昔的*事防御意义,到雍正九年(年),*事建置已逐渐转为行*区划。此后,镇北台遂成为人们游览边塞风光的名胜古迹。

年6月1日榆林和平解放后,兰州*区部队驻守镇北台一带,直至年12月撤*。年,镇北台交由榆林地方管理。从此,镇北台的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工作日渐得到重视和加强。

成立榆林县红石峡文物管理所,负责红石峡、镇北台的文物保护工作。

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实施镇北台第一期修复工程。

-年

实施镇北台第二期修复工程。

镇北台作为长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

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划定保护范围:

A区(重点保护区):镇北台墩台,东北角款贡城。

B区(一般保护区):女墙外延50米内。

C区(建设控制地带):B区外延米内。

榆阳区红石峡文物管理所分设为红石峡文物管理所和镇北台文物管理所。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北台文物管理所上划榆林市文化文物局管理,定名“榆林市镇北台长城文物管理所”。

对款贡城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和试掘。

镇北台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清理款贡城内和东城墙外积沙,勘探、试掘镇北台长城段墩台。

-年

实施款贡城保护加固工程。

-年

实施镇北台两侧长城保护加固工程。

陕西省文物局公布镇北台为陕西省文化遗址公园。

时至年,镇北台对外开放30周年,景区从最初展示镇北台台体,已发展为以镇北台、款贡城、易马城及明长城为核心,集边塞自然风光为一体的长城开放景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主要景点之一,成为榆林的文化品牌和旅游名片。30年历程已然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今后,镇北台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工作将在国家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精神引领下,砥砺奋进,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3.明朝九边重镇延绥镇(榆林镇)简介

延绥镇是明朝在河套南部设立的一个边防*事重镇,成化九年(年)镇治迁至榆林,所以也叫榆林镇。延绥镇长城东起*河西岸府谷墙头村,西抵宁夏花马池,途经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吴起,定边七市县区,全长千米。长城由“大边”和“二边”两道基本并行的防线组成,之间还有42座大型*事营堡(史称“三十六营堡”)。墙体由土墙、山崄墙、山险、河险等组成,沿线的单体建筑有马面、敌台、烽火台、关堡等。长城的主要部分是在成化九年(年)至十年(年)由延绥巡抚余子俊主持修建的,万历中后期,巡抚涂宗浚实施过扒沙工程和营堡包砖工程。

延绥镇长城是明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最宏大的*事设施和建筑工程之一。在余子俊主持修筑的边墙基础上,明朝中后期,文贵、杨一清、王琼、刘天和、曾铣、王以旗、王遴、涂宗浚等人进行了不断的修缮、增修,使得延绥边墙雄姿连绵,始终巍然屹立于陕北大地。

★(二)榆林市长城保护中心简介榆林长城是中国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社会历史和精神文化价值。根据长城资源调查,榆林境内保存下来的战国秦长城、隋长城、明长城,分布于府谷、神木、榆阳、横山、定边、靖边六县区,总长多公里,约占全省长城资源的90%以上。加强长城保护,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优化榆林文化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榆林市委、市*府高度重视长城保护工作,年9月23日,榆林市人民*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长城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长城保护条例》和全省长城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市情的长城保护利用之路。年2月*府机构改革中,在市文旅局机关内设机构中专门设立了长城保护利用科,负责长城保护利用各项工作。年12月19日,全省文物保护大会召开之后,市*府分管副市长于12月27日立即组织召开了榆林市长城保护工作会,与长城沿线各县市区签订了《榆林市长城保护工作责任状》,并确定由市财*每年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长城巡查保护工作。

年4月,在榆林市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设立了副县级建制的榆林市长城保护中心,内设长城保护科、长城巡查科、长城文化发展科等科室。该中心的设立,为进一步加强和夯实长城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02

红石峡古灌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启动仪式

时间:

年9月

地点:

榆林市红石峡

主办单位:

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

榆林市文物广电局

★(一)红石峡古灌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基本情况

1.红石峡古灌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重要意义

红石峡又名雄石峡,位于榆林城北3公里处。东距易马城50米,东北距镇北台0米,明代大边长城从南峡北部经过。红石峡谷长约米,峡内东西崖对峙,峭拔雄伟。榆溪河水穿峡而过直达城西,风景秀丽,其中“水帘飞雪”更是成为榆林明代八景之一,游人络绎不绝,观者云集。古代驻守榆林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将都喜好到红石峡题刻以抒发边塞豪情壮志,年红石峡摩崖石刻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石峡水利工程景观。明成化年间,延绥镇气候干旱。随着屯田面积的逐渐扩大,考虑到农作物的灌溉需求,成化八年(),时任延绥巡抚余子俊兴修了红石峡水利工程,与举人纪温一起主持凿建了红石峡渠,引榆溪河水由西而下,灌溉农田。清乾隆三十六年(),红石峡渠南拓15里,因视昔广阔,改称“广泽渠”,民利赖之。红石峡渠后经历代官员修缮整治和拓展,直至现在,仍浇灌着城郊16个行*村的千亩良田。上世纪40年代,这16个村的村民自发成立了水管会,负责管理维护这条古老的灌溉渠道,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

红石峡由上游水库、拦水低坝、穿山渠道以及水磨坊等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利工程结构系统,其中核心水利设施就是总长约余米的红石峡渠。红石峡渠分东、西水渠,东水渠的源头在红石峡的北峡,现大坝南侧西壁,水面上凿有进水石洞,水流一直向南,或穿壁凿洞或外凿石壕,直至下游转弯处的二坝,全长余米。之后再转向西为土山,全长余米,遗迹不明。再由北走向南,可见凿开的石壕遗迹,连接到红石峡(南峡)西壁,长米。在二坝南侧可见南壁开凿的水渠,经水磨坊后西流,又凿石壕长余米,到红石峡东壁,在石窟内凿水渠,全长约米,出红石峡向南开挖水壕,渠水流到榆林城西灌田。

红石峡摩崖石刻文化景观。红石峡的摩崖题刻,分布在东、西两崖石窟间的崖壁上,琳琅满目,几无空隙。原有明成化年以来大小摩崖题刻块,现存块,似天然碑林。字幅大者达丈余,小者不及楹寸;雕刻技法有阴刻、阳雕、阴阳结合的飞白书;书法艺术诸家并存,真、草、隶、篆俱全,另有满文题刻,弥足珍贵;题刻形制以横幅为主,兼有楹联、条屏。丰富多彩的题刻形式,美不胜收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塞上碑林”。在石窟内外还留存有创修殿宇、创建水磨,捐置田地、养赡、施茶及门匾等碑刻51块,是考察其历史的重要佐证。

红石峡景区自然景观。红石峡依山傍水,复道飞檐,楼、阁、亭相望。峡两岸普渡桥飞架东西,势若长虹。峡内树木青翠,群花争艳,流水清冽,景色宜人。夕阳西照时,如红霞冉冉升起,故名“红山夕照”,是古代榆林八景之一。清同治十三年(),延绥总兵刘厚基,率兵修筑红石峡河堤、寺路、牌楼并遍栽杨柳树。在明、清时期的每年三月三“上巳节”,当地官绅、文人、雅士在此效仿东晋王羲之,曲水流觞,把酒唱咏,于窟壁间题留下许多诗词佳作。现如今红石峡景区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十余万人。

红石峡景区历史文化内涵。年9月15日,由我市精心打造的以余子俊“修边、移镇、凿峡”三大功绩为故事内核的大型原创音乐剧《余子俊》,在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上隆重推出后,引起强烈反响,荣获文华大奖。其中“凿峡”即指余子俊当年开凿红石峡的历史史实,这段历史故事为今天弘扬红石峡水利灌溉工程的文化内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红石峡古灌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基本情况

为加强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推进水文化发展繁荣,年5月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开展我国灌溉工程遗产挖掘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单位做好灌溉工程遗产的挖掘和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积极向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推荐具有历史意义和影响力的灌溉遗产,推动更多水利工程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对照灌溉工程遗产收录标准和条件,红石峡水利工程距今五百余年的悠久历史、领先同时代的技术手段、庞大的工程规模、艰辛的修筑过程以及泽被后世、至今仍灌溉着榆林城郊几千亩良田,为榆林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的卓越贡献,完全具备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各项要求和条件。具体申报材料有:

①工程描述(包括地图、图纸等,能展现工程的各个部分、分界线、管辖范围等);

②工程符合的条件(中文0字);

③有关工程使用的说明;

④目前的保护情况(描述影响工程使用的因素、如污染、自然灾害、游客压力、城市发展等);

⑤其他材料(本地*府支持申请的证明、工程自建成以来所取得的成效、工程新老照片、音像资料、财产清单、参考文献等)。

★(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简介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主持评选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评选始于年,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农业遗产、国际湿地遗产并称为世界遗产,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评选的世界遗产不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不强调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而着眼于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发展史及其对文明的影响。

中国的灌溉工程众多,伴随和支撑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特有的自然气候条件,使灌溉成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历史上产生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区域特色鲜明的灌溉工程,许多至今仍在发挥功能。灌溉工程遗产也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保护灌溉工程遗产体系、挖掘传承区域的特色水利历史文化,都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申报与可持续保护利用为契机,深入挖掘并向世界展现中国灌溉历史文化,研究总结其科学技术、文化价值及管理经验,对助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9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是拥有遗产工程类型最丰富、灌溉效益最突出、分布范围最广泛的国家,其中,陕西目前有两处申遗成功。年入选名单:

四川乐山东风堰、浙江丽水通济堰、福建莆田木兰陂、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

年入选名单:

浙江诸暨桔槔井灌工程、安徽寿县芍陂、浙江宁波它山堰。

年入选名单:

陕西泾阳郑国渠、江西吉安槎滩陂、浙江湖州溇港。

年入选名单:

宁夏引*古灌区、陕西汉中三堰、福建*鞠灌溉工程。

年入选名单:

四川成都都江堰、广西兴安灵渠、浙江衢州姜席堰、湖北襄阳长渠。

年入选名单:

内蒙古河套灌区、江西抚州千金陂。

★(三)红石峡古灌渠的重要价值

红石峡古灌渠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内涵,其间掩藏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需要深度挖掘。陕西省林业集团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九三学社陕西省委环资委副主任、九三学社榆林市委员会副主委薛褀女士关于红石峡古灌渠的研究文章,对红石峡古灌渠启动申遗有重要价值(见附录二)。

03

榆林市红石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

开工时间:

年10月

项目实施单位:

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榆林市文物广电局

项目基本情况

榆林市红石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一期工程)简介榆林市红石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一期工程)位于红石峡景区南端,该项目主要以“边塞风情”为主题,以红石峡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为基底,以长城博物馆及游客服务中心为主要建设内容,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集遗址观光、文化展示为一体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红石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一期工程)规划占地面积42.48亩,约28平方米。重点规划建设长城博物馆平方米、游客服务中心平方米、停车场平方米、广泽渠优化整治工程、水磨坊遗址修复工程等,项目将于年11月前开工建设。

一期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1.长城博物馆及游客服务中心

根植延绥长城文化,结合声光电等科技手法,打造光影互动及体验式文化展陈等于一体的综合型长城博物馆,再现榆林36营堡长城文化资源盛况,以及红石峡深邃的历史文化内容。建设集游客集散、咨询、票务售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游客服务中心。建设规模为平方米,其中长城博物馆平方米,游客服务中心平方米。

2.停车场将红石峡现代名人题刻崖壁下方的广场改造为停车场,建设规模为平方米。

3.广泽渠(红石峡渠)优化整治工程

明成化八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开凿了从红石峡北峡至南峡西崖的水渠,全长余米。广泽渠优化整治工程依据现存遗址段通渠引水,树立景点解说牌,打造“广泽渠”文化景点,并通过该渠的优化整治,启动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4.水磨坊遗址修复工程红石峡由上游水库、拦水低坝、穿山渠道以及水磨坊等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利工程结构系统。依据《红石峡水利史迹与碑刻》文献记载,清康熙十八年,张公讳建字浮真者开建水磨房。红石峡水磨坊是红石峡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和水利研究价值,修复水磨坊将为下一步将红石峡水利工程整体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奠定基础。水磨坊遗址修复工程在原址修复,打造水磨景观,在此基础上梳理内部小游路,修筑滨水景观平台,布设景观小茶座,修复建设可供观光、休息、品茗的文化景点,建设规模为平方米。04

榆林市镇北台长城景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

开工时间:

年10月

项目实施单位:

榆林市镇北台长城文物管理所

项目基本情况

镇北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于年对外开放,是榆林的旅游窗口和城市名片,也是榆林人永久的记忆符号。

镇北台长城景区原基础设施较差,游客服务中心和旅游纪念品门市为简易砖房,既简陋又狭小;旅游配套餐饮用房为彩钢房,影响景观风貌又有安全隐患;停车场为红砖铺砌,不规则,不平整,排水不畅;停车场北、西、南侧有4处坟地共54座现代坟,影响景区形象。

为进一步开展长城的保护利用展示工作,提升镇北台长城景区的环境风貌和旅游品质,经榆林市文旅局和镇北台长城文管所多方努力,镇北台长城景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被列入国家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总投资万元,其中中央资金万元,地方配套万元。项目内容主要包含游客服务中心、旅游纪念品门市的改造工程和停车场的改扩建工程。项目于年10月开工建设,将于年8月竣工。

该项目由镇北台长城文物管理所负责实施,目前正在顺利推进。05

50集大型人文纪录片《榆林长城纪事》研讨会

时间:

年9月10日

地点:

待定

主办单位:

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

榆林市文物广电局

相关内容介绍

讲好长城故事守护精神家园

——50集大型人文记录片《榆林长城纪事》简介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古城是明代“九边重镇”之一,是镶嵌在长城线上的一颗璀璨耀眼的塞上明珠。万里长城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蜿蜒而来,横亘而过。战国秦、隋、明等不同时代、丰富独特的长城遗址分布于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等6个县市区,总长多公里。其中榆林明长城最为瑰丽多姿,在中国长城史上意义非凡、独领风骚。镇北台是明长城线上最大的烽火台,是万里长城最雄伟的*事要塞和观察所,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同时,在榆林境内可考证的明长城沿线城堡共有42座,至今尚可领略到长城雄伟壮观的景象。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长城保护利用工作,挖掘阐释传播长城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榆林建设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进程,年6月26日,榆林市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榆林市传媒中心在镇北台举办50集大型人文纪录片《榆林长城纪事》摄制启动仪式。榆林广播电视台抽调精兵强将,顶酷暑,冒风雨,深入长城沿线采访,历时半年时间拍摄完成了这部纪录片,并于年11月27日起在榆林广播电视台《瞭望周刊》栏目隆重开播,每周一集,连续播出一年时间。目前,已播过半,好评如潮,使“保护长城人人有责”的意识深入人心,极大地宣传了我市长城资源的丰富性和长城保护的重要性,为保护长城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榆林长城纪事》旨在讲好长城故事,守护精神家园,保护古老文明,建设时代长城。由榆林市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组书记、局长刘仲平总策划,榆林传媒中心*委书记、主任韩万胜总监制,通过榆林市文化学者李春元全程讲述,采访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振中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榆林境内长城所经县市区当地文化学者以及长城保护志愿者的形式,以回望历史、展望未来的视角和大气恢弘的语言贯穿整部纪录片始终;以古今长城内外的环境、人文精神面貌的展现为画面;以在榆林境内、长城两侧发生过的真实故事为线索,重点挖掘那些可歌可泣、发人深省的人物和故事。《榆林长城纪事》的摄制播出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四个意识,不断加强长城保护工作,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榆林建设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的具体行动和重要举措,必将进一步增强长城脚下榆林儿女乃至社会各界对伟大长城的自豪感、敬畏感和保护长城的责任感、使命感,必将开创全市长城保护工作的新局面。06

修筑长城大型原创音乐剧《余子俊》惠民演出周

时间:

年9月7日至13日

地点:

待定

主办单位:

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

榆林市文物广电局

演出团体:

陕北煤海艺术团

相关内容介绍

△修筑长城大型原创音乐剧《余子俊》简介

修筑长城大型原创音乐剧《余子俊》年9月15日代表榆林市参加了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作为开幕式大戏在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上隆重推出,并荣获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年10月,该剧又荣获陕西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该剧由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创意策划,榆林市陕北煤海艺术团投资出品。

音乐剧《余子俊》以厚重历史为基础,以音乐剧综合艺术手段为展现,讲述了一代名臣余子俊在陕西榆林修边筑城、移镇凿峡、造福百姓的动人故事,在音乐创作上结合了音乐剧时尚动感的元素和戏剧的表现力,充分体现了历史厚重感和陕北民间音乐的特点,给观众完美呈现一场视觉的盛宴。

该剧充分表现中国气派和东方气质。修长城的故事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不屈精神,呈现在舞台上有非常强烈的冲击力。同时故事中展现的以余子俊为首的文臣武将又是东方气质的最好体现。该剧充分结合边塞文化和榆林故事。将榆林故事和边塞文化以音乐剧的形式展现在舞台上,表现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该剧还通过音乐、剧本、演唱、舞美、服装、多媒体等综合艺术手段将时代精神和时尚元素充分体现,引起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07

榆林长城历史文化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

时间:

年9月1日

地点:

榆林市镇北台

主办单位:

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

榆林市文物广电局

相关内容介绍

榆林市长城历史文化专家工作站设立

榆林市在全省属于长城资源大市,遗存在我市的长城资源十分丰富,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

一是时代延续较长。据考证,榆林长城从公元前年战国秦一直延续到明万历年间,有近年的历史,境内遗存有战国秦长城、隋长城和明长城等大量不同时代、类型丰富的长城遗址。二是遗存体量较大。根据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榆林境内保存下来的战国秦长城、隋长城和明长城,分布于我市的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六县市区,总长约多公里,占全省的90%以上。战国秦长城在榆林境内途经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四县市区;隋长城分布在神木、靖边、定边三县市区;明长城即“九边重镇”延绥镇长城,东北连接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省境内长城,西南连接宁夏自治区和甘肃省境内长城,境内东起府谷县墙头村,经神木市、榆阳区、横山区、靖边县境,西出定边县马圈梁与宁夏境长城连接,由“大边”和“二边”两道基本并行的防线组成,总长约1多公里,是榆林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长城。

?张鹏远

三是文化内涵丰富。长城作为重要的分界线,既将旱作农业经济、畜牧业经济和农、牧两种文化隔开,又将两种经济、文化联结在一起,在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立的经济体系和特有的文化形态。榆林城就坐落在长城脚下,交融汇聚了农业经济、畜牧业经济,呈现了草原游牧文化、*土农耕文化、边塞*事文化的壮丽画卷。登临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至今依然能领略到长城的雄伟和当年蒙汉经济、文化交融发展的生动场景。

由于常年的风雨侵蚀、地质灾害,加之点多、线长、量大,榆林长城保护工作任务繁重,在管理巡查维护上难度比较大。面对长城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困难,我们急需专家指导。鉴于此,市文旅局拟设立榆林长城历史文化专家工作站,聘请10-20名资深长城保护专家,定期不定期来榆林实地调研,分析、研究长城保护、利用、展示等工作,每年至少召开一次长城保护研讨会,聚焦长城保护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出版论文集或专著,今年将出版《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和《摩崖瑰宝——红石峡》。08

榆林宋夏历史文化博物馆开馆

时间:

年9月

地点:

榆溪楼榆林宋夏历史文化博物馆

主办单位:

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

榆林市文物广电局

榆林市地处鄂尔多斯草原与*土高原过渡地带,境内无定河、窟野河等河流蜿蜒而过,既孕育了年前石峁遗址的龙山文明,也成为了古代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竞逐的历史舞台,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民族融合区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除汉民族聚居之外,先后有匈奴、鲜卑、羌、突厥、吐谷浑、*项、蒙古等古代游牧民族迁居于此。各民族融合杂处,共同创造了朴实、奋进的榆林文化,共同推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唐宋时期,榆林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榆林市文旅局精心打造了榆溪楼宋夏历史文化博物馆。本馆坐落在风景宜人的榆溪河畔,立足千年前的榆林地域,聚焦“一千年前的榆林”这条主线,努力为游客呈现一段完整的宋夏历史,讲述发生在*土高原上的一曲曲英雄壮歌。榆溪楼宋夏历史文化博物馆目前陈列布展各项工作已全面完成,将于年国庆节前开馆。09

8集长城纪录片陕西广播电视台播出

该纪录片目前正在加紧拍摄,年内在陕西广播电视台播出。10

榆林历史文化丛书暨宋代麟府路碑石整理与研究项目

榆林市文旅局精心策划,目前正在推出一套18册的历史文化丛书,其中多册涉及长城历史文化内容,如《谁筑长城亘古今—边关铁卫》《雄兵十万拥边城—戍边二十年》《高高秋月照长城—光影榆林》《雪夜行*戈相拨—榆林卫武将》《扶苏城上月如钩—榆林简史》《问渠哪得清如许—榆林古城记忆》等。该丛书将于年底出版发行。

附录

●榆林市长城保护倡议书。

●灌溉遗产视角下榆林红石峡古灌渠的特性、价值及其保护研究。●探寻榆林红石峡五大未解之谜。●第十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简介。

01

保护古老文明建设时代长城

——榆林市长城保护倡议书万里长城,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间。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宏伟规模、磅礴气势。被称作“九边重镇”的榆林古城,是镶嵌在长城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榆林古城,襟山带水,北瞰河套,南蔽三秦,位居要津,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长城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蜿蜒而来,横亘而过。经专家考证,历史上,战国秦、隋、明几个时期的长城经过榆林,总长多公里。其中战国秦长城、明长城最为著名。战国秦长城修建于秦昭王三十七年(公元前年),榆林境内经过神木、榆阳、横山、靖边4县区,总长约公里。隋长城修建于开皇六年(公元年),西起今宁夏灵武县,向东经定边、靖边、横山、榆阳、神木、府谷等6县区,在榆林境内遗存不显,踪迹难寻。明长城在榆林境内最为瑰丽多姿。明代在修筑长城时,“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有的夯土为墙,有的外砌砖石,用料多就近取材,因地制宜。有的筑于*土山梁间,有的筑于沙漠草地上,景观多样,独具特色。榆林明长城俗称为“边墙”,有两条,即“大边”和“二边”长城。“大边”长城即现在地图上所标长城,明成化十年兴筑,正德、嘉靖年间再修,隆庆、万历年间重建。“大边”长城东北起自*河西岸,经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西南达宁夏盐池县东界,全长公里。“二边”长城,亦称“铲削二边”,位于“大边”长城南,与之并行,成化九年始筑,全长公里,现大多已毁。榆林明长城也是万里长城中真正用墙体作为防御体系最早的城墙,修筑时间最短的也在年以上,在中国长城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榆林镇北台又是明长城线上最大的烽火台,是万里长城上最雄伟的*事要塞和观察所,建于年,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与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齐名并峙,统称“三关一台”。明长城沿线在我市境内可考证的城堡共有36座,其中清水营、五里墩、建安堡、波罗堡、威武堡等均保存较完整,同期修建的款贡城、易马城等亦保存较好,至今尚可领略到长城雄伟壮观的景象。长城营堡在历史上既是*事防御点,又是民族之间在*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融中心。这些营堡的城墙大多和款贡城、易马城一样屹立不倒,充满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特别是位居明长城延绥镇中段的榆林古城,是明代九边重镇之一,是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现在又是陕甘宁蒙晋区域中心城市,正在向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迈进!长城是一部浩繁的史书。“吴宫幽草埋花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个个朝代如走马灯似的更替,如同长城上的杂草,荣了又枯,枯了又荣。千百年来,长城内外的历史画面不断变换:丝绸之路上,满载着奇货珍宝的商旅驼队,伴随着悠扬的驼铃声,繁荣了东西方经济文化;古战场上,旌旗蔽日,狼烟四起,兵器撞击,人喊马嘶,造就了无数的英雄豪杰;款贡城里,蒙古各部落首领竞相纳贡,觥筹交错,其乐融融,书写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大融合的瑰丽画卷。长城是中华民族守卫国土坚贞、耐苦和矢忠精神的象征。你看那箭垛、阶梯、烽火台上,堆叠着一代又一代戍边将士的热血。“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边塞诗留下了古代中国*人的悲壮气概和赴死气节,记载了他们崇高的武功和武德。壮烈之词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苦壮之词有:“雪夜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豪迈之词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落弓刀。”凹凸不平的长城砖石里闪烁着戍边将士的思乡泪光,思乡之词有:“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笛,一夜征人尽望乡。”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故乡。烽火不举,狼烟消散;一墙内外,同为一体。今天,虽然长城的*事防御价值已不复存在,但它却成为了一条不同经济和文化的汇聚线。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长城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最初建造者的想象。长城是田野文物,长期遭受着自然灾害的侵蚀,如不加强保护修缮,坍塌、损毁、消失的速度必然加快。年,邓小平、习仲勋同志写下“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题词,掀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长城文化保护事业的新一页。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长城保护条例》,为加强长城保护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规保障,是长城保护的“里程碑”和“转折点”。7年,国家文物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联合开展长城资源调查,为长城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长城脚下是我家。榆林人民为有长城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榆林人民对长城怀有深厚的感情。长城是老祖宗的遗产,更是子孙后代的精神家园。作为今人,承上启下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将先辈遗产保留给子孙后代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加强对长城的保护已刻不容缓!我们真切地希望,通过大家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保护好我们的长城!我们期待着长城保护得到更多人士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速看海量信息纪念镇北台长城景区对外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