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3/10/24 7:23:00
嘉峪关,自洪武五年定国公冯胜平定河西之地始建关,至嘉靖十八年修建肃州西长城和东长城止,历时年完成关城建制。嘉峪关是明长城西端起点。自此,由山海关一路西来的万里长城全线连贯,镇朔古今。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是现存长城上的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嘉峪关以“天下第一雄关”誉满中外。这里是丝绸之路文化与长城文化的交汇点,是历代兵家必争的险关要塞,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河西走廊生产要素最富集、最活跃的地区,是河西走廊的交通枢纽。嘉峪关之所以被称为是“天下第一雄关”,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从汉代开始设防,时称“玉石障”;唐代建有“天门关”;五代到宋“玉门关”东移到此;明朝建成“嘉峪关”;清代至民国时期,嘉峪关一直为边关重地,至今仍有极为重要的*事地位。这里不仅有当年丝绸古道穿越嘉峪关的主要通道,有反映远古民间情形的精美岩画,有长城遗址,还有魏晋时墓砖壁画及丝绸之路建筑遗址,有明长城最西端雄姿依旧的烽火台“长城第一墩”。明初明*收复河西地后,其势力西抵玉门,北至沙漠,最终却选择了以嘉峪关为势力边界,使得该地区成为明代西疆的最外沿防线。由于国力所限,明朝对*峪关以西的地区难以投入更多精力经营,故“太祖定陕西、甘肃诸镇,嘉峪关以西置不问”。仅在关西设置羁縻卫,屏蔽西陲,维持与西域的关系。所以嘉峪关是明王朝在西疆势力真正意义上的分界点。《甘肃通志》称其为“诸夷入贡之要路,河西保障之喉襟”。自此嘉峪关战事频繁、防守任务日益复杂,战略地位一再提升。嘉峪关以西的关西七卫(安定、阿端、曲先、罕东、沙州、赤斤蒙古、哈密),作为嘉峪关的缓冲屏障,初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后来随着土鲁番的崛起,蒙古势力和土鲁番进逼,关西七卫被迫东迁,嘉峪关防线逐渐暴露。此外,由于该地民族关系复杂,防守压力大,以至其防务为“九边之最艰”。另一方面,肃州路嘉峪关防区东西狭长,地形独特,造就了极长的边防线。正所谓“四郡去河东,肃州独远,三面受敌;通呼吸于一线者,独肃为危”。肃州区三面受敌肃州路只有东面和甘州相接,西面有土鲁番的进逼,北面有蒙古的侵袭,西南有“海虏”(游牧在青海的蒙古部族)的骚扰,此外还有残破的关西诸部东迁的压力。较之其余边镇主要防御“虏”即蒙古部族的入侵,肃州路防区还要防御回、番等诸多部族。在如此严峻的边患之下,其战略地位自然不容忽视。随着长城的建筑,战事的平息,人民的安定,生产的发展,物资的丰富,“交换”的需要就应运而生。原用于修筑与守卫长城的“交通大道”,就自然成了互通有无的“交换”之道。丝绸之路即在甘肃境内由东向西逐渐形成与接通。同时,也在长城的屏护下发展。传统认为,长城文化是内向型文化,而丝路文化是外向型文化,两种文化的结合使嘉峪关的地位更加厚重。嘉峪关为首的是一座外城西门上的关楼,城墙都由青砖包砌,上设瞭望孔、灯槽、射击孔等防御设施。正中凸出,辟门向西,门额上刻着“嘉峪关”三个大字,此乃嘉峪关之正门,也即当时大明王朝最西边之国门。关楼巍巍高耸,画栋雕梁,飞檐如翼,威严如昨;登楼远眺,但见天高云淡、雪山隐隐、戈壁茫茫。面对广阔无垠的戈壁和肃穆的祁连山,沧桑而凝重;静心伫立,心中似乎回响起那远去的鼓角和战马的嘶鸣。